本词题目为“山居即事”,词的内容扣紧题目来写,描写老词人初夏季节的山居生活清闲情景,表现老词人满足于这风景优美、人情淳朴的山村生活环境的安适情怀。
上片主要描写初夏季节优美的自然风景,突出自己山居生活环境的清幽绝尘和自我情怀的自然惬意。起二韵笔中带趣,曲折起伏地写出水鸟飞来瓢泉碧水潭中的风景,动中含静。写轻鸥飞来,群集水面,划破瓢泉如镜子似的碧水的优美景象。一语“点破”,把瓢泉先前的平静如镜与现在的涟漪乍起就都表现出来了。这是破静入动的第一层意思。其次,轻鸥的到来,不仅会有动作,而且会有声音,轻鸥的鸣叫词面虽然未写,但是,它们的声音自然被暗融于画面中。这是瓢泉景象由静入动的第二层意思。所以,第一韵就已生意毕出。接韵更“锦上添花”,写不常见的一双紫鸳鸯飞来与轻鸥争浴的景象。“更何处”一语,体现出词人看见紫鸳鸯比看见常见的轻鸥更为欣喜的感情。“故来”一词,也是语中含情,仿佛这多情的紫鸳鸯,有意赶热闹、有意要令词人开心。起头才两韵,就已经把水鸟毕集的景象写得极为热闹。第三韵不再以景显情,而是直接转回自身,写自身自然惬意的心境。本来,读《离骚》的行为本身,是胸中块垒转借《离骚》发,但是此处因为借用了一个“读《骚》痛饮为名士”的典故,再加上整体语境又是那样安适,主旨又是谈论满足的境界者。至于“看竹”一句,则是在苏轼的原诗上再翻进一层,不仅表现他比苏轼更趋于达观、对“看竹”与“吃肉”二事不强作雅俗分别的混沌境界,而且也表现出他目前生活安稳清闲、有“竹”有“肉”。“何妨”一词,最具韵味。上片末韵,复归到优美的自然景象的描写,描写山上飞泉流珠泻玉的清美景象,使瓢泉的景色突破“一泓澄绿”的格局而具有更开阔、纵深的空间效果。同时,飞泉日日献明珠的措辞,反映出了词人满足于如此清美景象、不以清贫为耻的精神境界。
下片主要表现山居生活环境的宁静悠闲、饱满自足和人情的淳朴亲厚。过片接“有飞泉”一韵而来,写酣畅的春雨过后,田间陇上生意自然的景象。春水注满了田间,得到水分充分滋养的秧苗,生意充沛;忙完了农耕后的黄牛安适地度过它闲暇的白日。总之,一切处在自在的状态中。接韵以一“看”字领起,词人充满喜悦地向读者指点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田陇上快成熟的麦子,恍若连天的黄云;蚕房里已吐出的蚕丝,正似朵朵白雪。至此,五月乡野的生机,被绿色的秧苗、黄色的麦穗、白色的新丝勾勒出一幅简朴而大方的图画。“若要”一韵,情中含理又带有以理遣情的痕迹,滋味最是蕴藉隽永。它写出了词人对此田园风景的满足感,也传递了词人志愿未得实现的微憾感,而终归于以理遣情的平静旷达。结韵更突出地显示出乡野生活的人情美:野老热情相邀,扶他到枇杷园中尝新的画面,显示出一种亲切淳朴的乡野的友情,借这一镜头,词人传达出了自己与晚年的陶渊明一样融化于简单淳朴的田园生活的情意。
本词的抒情风格,体现出轻扬闲适、理趣盎然的特点,语言朴素而大方,韵昧恬淡而隽永。
蹭蹬瓜期失,山城独滞留。驰驱更万态,寒暑过三周。
底里繇前固,堤崖懒外修。仅能暑吐茹,岂谓足阳秋。
所幸偷安佚,兹心在讨求。门阑方事隙,园落见春休。
秀色孤花载,晴光隘叶浮。池鱼行有队,林鸟语多羞。
芦笋青簪短,丁香翠幄稠。藏身咍野茧,努角笑蜗牛。
庭拥芭蕉扇,墙披薜荔裘。清风如远俗,危坐自忘忧。
目极山兼水,云飞越与瓯。官曹虽鞅掌,野兴易牵钩。
缿绝侵疆讼,阍无覆刺投。优閒为佐局,邂逅得吾流。
酒薄犹思共,诗成罔不酬。肺怀非异致,议论讵相矛。
受代何辞晚,谋欢且自由。他时遂暌阻,徒尔念英游。
钱塘江头烟雾开,钱塘江上潮正来。潮声怒吼如山摧,潮头白喷如花飞。
玉龙跨海兴云雷,舟人相顾胆气衰。停篙直待潮平回,中流击楫欸乃相追随。
丈夫义气烈当如此,谁敢乱把纲常颠倒如波颓。
美人如花隔秋水,翠发新蟠凤凰尾。年年花底醉秦宫,不是盈盈花上鬼。
舞衫血色迎风挥,南风北风吹折枝。谁怜荡子妇,含矉坐荆扉。
夜夜望明月,睡时山月低。男儿未富贵,徒劳歌扊扅。
君心叩月不自见,愿照若兰锦中诗。妾身如蚕不食叶,自然吐出五色丝。
字字结同心,无人为持去。夜梦化为娥,寻君不识处。
随云飞遍十二峰,梦回日出沧江东。中使传书呼塞鸿,少年仙客成老翁。
请君归,劝君酒。酒如泉,杓如斗,庭中桂树青鸾小。
服食安可信,丹书皆妄语。欲脱爪发枯,而假金石固。
金石本自坚,爪发那免腐。有身即有患,此理不难悟。
长生就有术,古来何贤住。神仙五百年,石髓流青乳。
服之等天地,千岁不足数。此语信可徵,王烈今在否。
旌昜本静者,好道孰为伍。一朝上青云,千载遗白鼠。
当其拔宅时,鸡犬亦得去。胡为事盖棺,牛羊践丘莽。
下士喜闻道,缩口厌清苦。空言愧杂乱,巧辩争寸缕。
所计身后得,未见一分补。始吾甚爱之,穷诘言更沮。
仙诚在世间,不见良不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