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题目为“山居即事”,词的内容扣紧题目来写,描写老词人初夏季节的山居生活清闲情景,表现老词人满足于这风景优美、人情淳朴的山村生活环境的安适情怀。
上片主要描写初夏季节优美的自然风景,突出自己山居生活环境的清幽绝尘和自我情怀的自然惬意。起二韵笔中带趣,曲折起伏地写出水鸟飞来瓢泉碧水潭中的风景,动中含静。写轻鸥飞来,群集水面,划破瓢泉如镜子似的碧水的优美景象。一语“点破”,把瓢泉先前的平静如镜与现在的涟漪乍起就都表现出来了。这是破静入动的第一层意思。其次,轻鸥的到来,不仅会有动作,而且会有声音,轻鸥的鸣叫词面虽然未写,但是,它们的声音自然被暗融于画面中。这是瓢泉景象由静入动的第二层意思。所以,第一韵就已生意毕出。接韵更“锦上添花”,写不常见的一双紫鸳鸯飞来与轻鸥争浴的景象。“更何处”一语,体现出词人看见紫鸳鸯比看见常见的轻鸥更为欣喜的感情。“故来”一词,也是语中含情,仿佛这多情的紫鸳鸯,有意赶热闹、有意要令词人开心。起头才两韵,就已经把水鸟毕集的景象写得极为热闹。第三韵不再以景显情,而是直接转回自身,写自身自然惬意的心境。本来,读《离骚》的行为本身,是胸中块垒转借《离骚》发,但是此处因为借用了一个“读《骚》痛饮为名士”的典故,再加上整体语境又是那样安适,主旨又是谈论满足的境界者。至于“看竹”一句,则是在苏轼的原诗上再翻进一层,不仅表现他比苏轼更趋于达观、对“看竹”与“吃肉”二事不强作雅俗分别的混沌境界,而且也表现出他目前生活安稳清闲、有“竹”有“肉”。“何妨”一词,最具韵味。上片末韵,复归到优美的自然景象的描写,描写山上飞泉流珠泻玉的清美景象,使瓢泉的景色突破“一泓澄绿”的格局而具有更开阔、纵深的空间效果。同时,飞泉日日献明珠的措辞,反映出了词人满足于如此清美景象、不以清贫为耻的精神境界。
下片主要表现山居生活环境的宁静悠闲、饱满自足和人情的淳朴亲厚。过片接“有飞泉”一韵而来,写酣畅的春雨过后,田间陇上生意自然的景象。春水注满了田间,得到水分充分滋养的秧苗,生意充沛;忙完了农耕后的黄牛安适地度过它闲暇的白日。总之,一切处在自在的状态中。接韵以一“看”字领起,词人充满喜悦地向读者指点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田陇上快成熟的麦子,恍若连天的黄云;蚕房里已吐出的蚕丝,正似朵朵白雪。至此,五月乡野的生机,被绿色的秧苗、黄色的麦穗、白色的新丝勾勒出一幅简朴而大方的图画。“若要”一韵,情中含理又带有以理遣情的痕迹,滋味最是蕴藉隽永。它写出了词人对此田园风景的满足感,也传递了词人志愿未得实现的微憾感,而终归于以理遣情的平静旷达。结韵更突出地显示出乡野生活的人情美:野老热情相邀,扶他到枇杷园中尝新的画面,显示出一种亲切淳朴的乡野的友情,借这一镜头,词人传达出了自己与晚年的陶渊明一样融化于简单淳朴的田园生活的情意。
本词的抒情风格,体现出轻扬闲适、理趣盎然的特点,语言朴素而大方,韵昧恬淡而隽永。
柔桑生中园,婀娜当阳春。下滋灵泉液,上承膏露津。
美人望蚕月,倾筐竞明晨。荣盛方及时,采捋一何频。
枯根不盈拱,何以禦霜辰。复闻刍荛子,磨砺待为薪。
冥观成感激,踯躅含酸辛。
皇颉久不作,史籀亦已尘。古学既凋丧,古制遂沉湮。
文繁世愈降,作者日维新。春蛇复秋蚓,萎薾何足珍。
有美渊学士,运笔如有神。翰墨盈海内,声华重儒绅。
悠悠百年后,继之更何人。开卷抚遗迹,黯然忽悲辛。
商敦与周鼎,此器谁为陈。图书道如在,会见风俗淳。
沛邑祠原庙,明年启寿宫。真游追柱史,吏隐即冥鸿。
苑路连修竹,儿歌习大风。海凫随步武,笙鹤下虚空。
司马官园令,千秋擢寝中。书成大人赋,梦识白头翁。
北阙縻徐乐,丹砂愧葛洪。帝乡那可问,相望五云东。
风急摇寒树,虹蜚薄太阴。云随仙驭远,尘入绮帘深。
索莫长秋外,萧条湘水浔。圣情时怅望,流泪满宸襟。
地老天荒,海枯石烂,此情终古难死。齐眉偕老愿,又谁料、槁砧已矣。
忆结发恩深,泪痕如洗。应无悔。黄泉碧落,追寻两地。
日暮。啼煞杜鹃,早芳魂一缕,随即归去。璇闺完大节,女贞花、留芬彤史。
坤维正气。似古井澄清,波澜不起。歌楚些。冢间松柏,定生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