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滁而特立;下则幽谷,窈滁而深藏;中有清泉,滃滁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滁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注释
丰乐亭:在今安徽滁州城西丰山北,为欧阳修被贬滁州后建造的。苏轼曾将《丰乐亭记》书刻于碑。《舆地纪胜》:“淮南路滁州:丰乐亭,在幽谷寺。庆历中,太守欧阳修建。”清《一统志》:“安徽滁州丰乐亭在州西南琅琊山幽谷泉上。欧阳修建,自为记,苏轼书,刻石。”
明年:第二年,即庆历六年。
问诸滁人:向滁人打听泉水的出处。诸,兼词,之于。《与韩忠献王书》:“山川穷绝,比乏水泉,昨夏天之初,偶得一泉于川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有《幽谷泉》诗。
耸然而特立:高峻挺拔地矗立着。耸然,高耸的样子。特,突出。
窈然:深幽的样子。
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
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干戈:古代兵器,此指战争
“昔太祖”五句:公元956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后周大将,与南唐中主李璟的部将皇甫晖、姚凤会战于滁州清流山下,南唐部队败于滁州城。随后赵匡胤亲手刺伤皇甫晖,生擒皇甫晖、姚凤,夺下滁州城。周,指五代时后周。李景,即李璟,南唐的中主。清流山,在今滁州城西南。
图记:指地图和文字记载。
清流之关:在滁州西北清流山上,是宋太祖大破南唐兵的地方。
“所在”二句:指到处都割据称王,难以计算。胜,尽。
及:等到。
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
向,从前。
遗老:指经历战乱的老人。
舟车商贾:坐船乘车的商人。
畎:田地。
乐生送死:使生的快乐,礼葬送死。
涵煦:滋润教化。
事简:公务简单。
掇幽芳而荫乔木:春天采摘清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荫下休息。掇,拾取。荫,荫庇,乘凉。
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
岁物:收成。
刺史:官名,宋人习惯上作为知州的别称。欧阳修此时为滁州知州,根据习惯自称为刺史。
名:起名,命名。

评析

  本文名为“记丰乐亭”,实际上作者却用了较多的篇幅,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歌颂了当时的“太平盛世”。尽管北宋前期的局势还远远比不上以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但从结束了唐末开始形成的战乱纷争的割据局面这一点来说,还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作者虽把这种安定局势的形成归功于“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但是,他能同情并讴歌滁州百姓的“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的安闲生活,确实有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本文是在欧阳修被贬后写出的。当他在宦海失意,地位一落千丈时,还能处之泰然,从中可以看到他的胸襟是何等开阔!

  文中写景的地方有两处。开头介绍清泉附近的环境,作者用了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在第三段中,作者描绘游客们在一年四季中的不同感受时,只用了“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寥寥十五个字,其用字之节省真令人拍案叫绝。对于这一点,我们可参看后面的《醉翁亭记》,便可悟出其中的奥妙。

  此外,本文充分反映了作者真挚而深厚的感情。他身为地方长官,能在百忙中“与滁人往游其间”,“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正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其主要政治思想体现在“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中。

赏析

  全文可分三段。首段简介建亭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特意点明时间,即在他到滁的第二年,也就是初具政绩之时,其中已含乐意。滁地“山州穷绝,比乏水泉”。而当炎炎夏日,竟“偶得一泉于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作者喜出望外,亲临考查:“俯仰左右,顾而乐之。”文章至此,正面点明“乐”字。于是喜悦之情,一气流注:“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筑亭的目的,又是欲“与滁人往游其间”。由自我庆幸到与民同乐,在一片欢乐意绪中莫定题旨。

  第二段通过对滁州历史的回顾和地理位置的介绍,歌颂了宋王朝结束战乱,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功德。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只写了宋朝以前故乱的历史。并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这一段是写历史。表现了滁州过去的战事和宋太祖赵匡撤的勇武,赞扬了宋朝开国皇帝的武功。“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这一段是写当代。昔日的战场,如今已经难于考察其具体地点了。因为“故老”都已不在了,天下太平日子已经很久了,这是第一层对比。

  从“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是第二层对比。这一段通过对人间沧桑的感慨,又一次颂扬了宋王朝统一国家、让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作者俯仰今昔。反复抒发感叹,使文章充满了感情,这两层对比,也都是与文章题目和主题相照应的。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又写“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都是为了说明当时的百姓不能“丰乐”。而“圣人出而四海一”以后,百姓能够丰足安乐,则是“上之功德”。进一步证明四海安乐的局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最后一段段回应开端,具体写出“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乐,归结主题。文中写作者“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的四时之景,凝炼而生动;道滁地风俗之美,淳厚而安闲。段中,交错用了四个“乐”字,琳漓酣畅地抒写了欧公此时的愉悦情怀。首先作者庆幸自己远脱风波而“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一乐也;滁人“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二乐也;作者纵谈古今,意在让人民了解“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李之时也”,三乐也;凡此种种,皆因“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是地方官应做之事,四乐也。这就将首段“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事,说得端庄入理。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借写景而抒情,情景交融。文章用了大量笔墨写滁州的山水景色,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战乱之时,好山好水不过是为了割据称王的“凭侍险阻”;在世事变迁的过程中,也只是“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而在百姓安居乐业的当时,则“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欧阳修写景有很深的功力。文中仅用“掇幽芳而萌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这十五个字就把一年四季四时之景的特点表现出来了。“掇幽芳而荫乔木”是通过人的动作来写春夏之景;“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则是用人的感受来写秋冬之色。文短情深,不仅反映出当时作者的心境。而且反映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确的表达能力。

创作背景

  欧阳修三次遭贬使他对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他向往恬静的归隐生活。滁州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山高水清,风景宜人。他几乎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作者这时的人生观比较旷达的。《丰乐亭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名句

  在这篇散文中,最有深意、最能引起时人和后人共鸣的句子就是:“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也就是说,百姓必须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够在丰年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是因为天下和平安定,没有战事,因此应该倍加珍惜。无论哪朝哪代,老百姓最盼望的就是没有战争,国家和平安定,因为这是幸福生活的根源。所以,一定要珍惜这种生活,消除不利于和平安定的负面因素。

延伸

  稍后于欧阳修的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教战守策》一文中写到了人民的安乐生活,但他有自己的忧虑:“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苏轼居安思危,在和平安定的年代,想到国家和人民所存在的不利因素,这当然与他生活社会背景有关,但也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清朝乾嘉年间著名学者洪亮吉,在他的一篇题为《治平篇》的文章中,也写到了处于安定时代人民的快乐,但同时他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是人心所向,但人口却会因此增加,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这种见解独到而可贵。其实,不论是苏轼,还是洪亮吉,他们和欧阳修的观点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也就是要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想方设法使其保持久长。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猜你喜欢
简略非世器,委身同草木。逍遥精舍居,饮酒自为足。
累日曾一栉,对书常懒读。社腊会高年,山川恣游瞩。
明世方选士,中朝悬美禄。除书忽到门,冠带便拘束。
愧忝郎署迹,谬蒙君子录。俯仰垂华缨,飘飖翔轻毂。
行将亲爱别,恋此西涧曲。远峰明夕川,夏雨生众绿。
迅风飘野路,回首不遑宿。明晨下烟阁,白云在幽谷。
耒水波纹细,湘江竹叶轻。(耒口,见《衡州名胜志》)。
古时楼上清明夜,月照楼前撩乱花。今日成阴复成子,
可怜春尽未归家。(见《野客从谈》)
新妇矶头云半敛,女儿滩畔月初明。(见《野客丛谈》)
回合千峰里,晴光似画图。
征车随反照,候吏映白云。(《石塘路有怀院中诸公》)
山矾风味更梨花。清白竞春华。试问西园清夜,何如山崦人家。
楚东千嶂,吴江一棹,云路非赊。惟有相思两地,可怜淡月朝霞。
青布衲,碧藜筇。
诗吟白芍药,曲唱紫芙蓉。
一局着残人事醒,七弦弹破世间空。
时乎泛一叶於沧海之外,时乎飞片羽於虚空之中。
铁笛横吹老龙泣,金樽一倒琪花红。
孤猿啸夜月,淡露滴秋风。
云锦溪深碧无底,天苍山秀绿不穷。
白鹤卧占眠牛草,丹鹊飞上栖鸦松。
真人一声长啸於蓬莱之东,青童回首指道神仙之中最雄。
阿连明日去观光,鹤发今年喜倍常。
船里万端须过虑,客中无事不周防。
三经训诂勤繙阅,一纸平安数寄将。
反覆庭闱千万意,早收名第献高堂。

大盗睢盱满国中,伊川久已化为戎。生民膏血供豺虎,莫怪夷兵烧海红。

殿春春去奈佳期,寂寞遗芳欲怨谁。差胜伤离三月尽,还如见佛一花持。

翻风偏自当瑶砌,炙日何曾损雪肌。难补韶光补愁恨,故应苌楚乐无知。

堂上张灯酒正豪,帐前骏马缩寒毛。
忽闻羽檄传来急,上马酕醄弄宝刀。

老友不堪成久别,白发纷纷牙齿缺。我笑先生未休歇,仰首高天双眦裂。

先生笑我生计拙,火宅翻身冷如铁。无极翁,莫重说。

明日阴晴知若何,留君话尽鹅潭月。

瘦倚疏篁半出墙,几多深意断人肠。不如醉里风吹尽,踏作花泥透脚香。

八骏西行异浪游,流离琐尾咏旄丘。铜驼索靖言终验,豆粥公孙意未酬。

龙武兵强应可恃,凤池人去最堪愁。不知傅说骑箕后,谁与殷宗更作舟。

忆昔山阴访戴船,满溪晴雪思茫然。重游想得前时梦,春水桃花别有天。

西园蹴鞠醉蒲萄,北里琵琶紫锦绦。堪笑东家头白者,一灯深夜读《离骚》。

涂抹新辞帖括酸,亲民吏未是粗官。一方初植甘棠荫,卅载曾安苜蓿盘。

南宋旧闻诗料在,西湖胜地画图看。伫听循绩传都下,莫怯清风两袖寒。

秋寂寞。秋风夜雨伤离索。伤离索。老怀无奈,泪珠零落。

故人一去无期约。尺书忽寄西飞鹤。西飞鹤。故人何在,水村山郭。

平生丘壑自相於,幽意悠然入画图。
好向溪边石矶上,羊裘披我作狂奴。
雕栏朱箔澹池塘,旭日莺啼出洞房。
初服已从千蕊丽,新妆犹带百花香。
斗成百草遗金钏,弹罢孤桐倚玉床。
更道春宵闲弄笛,相将明月舞鸾凰。
桓桓周将军,英烈照千祀。
少年知自文,成人不惜死。
射虎南山下,斫潜北桥底。
腾拿三日夜,洒血四十里。
激波为岳立,挥刃电亦驶。
想当批鳞初,见义不见水。
及其立人朝,矫矫中不倚。
文学既英发,世事复霆起。
歼儿善丑正,甘作忠义鬼。
至今有生气,耿耿耀青史。
苏公百世豪,气味有相似。
泊舟蛟川下,洗石题所以。
平生疾恶意,十有二言里。
丰碑刻祠宇,词翰晋二美。
二美固足珍,吾取不在是。

一来驻泊便淹旬,洲渚人家雁鹜村。满地月明疑白昼,半帆烟影易黄昏。

天连平楚无边阔,河入长淮彻底浑。夷甫诸人凭寄语,莫教石勒上东门。

或有恐怖或断疑,双明一句绝针锥。于兹切莫生欣厌,觌面还须眼似眉。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