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7月16日夜晚,长安南山头,诗人登高远望,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
词的上片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从角声烽火写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兴亭。《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安火至”。又《感旧》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应,应该。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
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1172年(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四十八岁。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9个月的从军生活。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十分相投。高兴亭,在南郑内城的西北,正对南山。凭高远望,写下这首词。
江上连朝暗飞雪,花信风迟寒凛冽。东阁观梅殊未妍,扬州何逊心应折。
何郎思苦花欲开,羯鼓不倩天公催。诗翁自是催花手,能挽春从天际来。
帐下玉人羞起晚,弄粉含姿半骄蹇。应怜冶叶与倡条,有意凌寒入芳苑。
君诗好更谁与论,会令寒谷生春温。冰姿一笑忽满眼,谁道鹤林花有神。
观身已作水溶溶,投瓦云何觉病攻。造物小儿真一戏,未妨居士却谈空。
昨日桃花锦片新,兔葵今日到残春。低枝留得稀疏朵,比似全开更恼人。
严风凛冽云垂地,远岫平林失苍翠。冯夷剪水作飞花,一色迷漫满天际。
孤舟钓缗昏未收,蓑衣清兴胜狐裘。三白但有丰年兆,一身饥寒何足忧。
作镇得良牧,抚戎惭匪仁。每观龚黄化,煦物如阳春。
政简似多暇,游从邀众宾。鸣驺镜水畔,舍棹耶溪津。
偶兹逢胜境,顿觉离嚣尘。丞相筑室在,季方结庐新。
登临经绝顶,瞩眺怡心神。金章照玉伞,龙节陵松鳞。
笙歌入中流,声角闻城闉。更吟琼瑶篇,愿言书诸绅。
朝阅周襄暮宋襄,悠悠王伯费论量。浮生俛仰成千古,世路东西又十霜。
目击素丝翻色相,心随红腐劝脾囊。塞云不隔征鸿路,情绪无端绕故乡。
干戈久不息,百苦无一乐。县官急徵需,贫富悉笼络。
西州正击贼,空拳日相搏。贼马当道驰,贼舟沿海泊。
盗贼固枭张,官军愈鹰掠。征讨五六年,贼势未便削。
朝忧万甑空,暮叹衣袖薄。点军五百辈,顾望累退却。
太仓万斛粟,食尔欲深托。馀粒犹在咽,吐之若糟粕。
返旆拟攻城,长刀忍相著。伤心百姓财,剽夺入已橐。
朝廷养此曹,不啻如巨膊。如何负国恩,幸然寻就缚。
老夫铁石肠,见此泪迸落。形容为枯槁,肌肤倍萧索。
深悲世事非,屡日情怀恶。皇天未厌乱,旱魃尤肆虐。
不雨逾半年,何由增廪糳。天道既靡常,人心益惶霍。
民食转艰难,军储盍图度。终朝仅一餐,无力太俭约。
虽免死甲兵,犹恐填沟壑。丈夫幸听之,未用遽惊愕。
牧守任龚黄,将帅命李郭。牧布抚字恩,将展经济略。
天下不日清,阴霾散寥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