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回想当年为了建功立业驰骋万里,单枪匹马奔赴边境戍守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唯有曾穿过的貂裘,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胡人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任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沧洲!
注释
诉衷情:词牌名。
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戍(shù):守边。
梁州:治所在南郑。陆游著作中,称其参加四川宣抚使幕府所在地,常杂用以上地名
关河:关塞、河流。一说指潼关黄河之所在。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梦断:梦醒。
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胡:古泛称西北各族为胡,亦指来自彼方之物。南宋词中多指金人。此处指金入侵者。
鬓:鬓发。秋:秋霜,比喻年老鬓白。
天山:在中国西北部,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
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赏析

  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上片开头追忆作者昔日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失望;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1172年(乾道八年),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谢池春·壮岁从戎》),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那豪雄飞纵、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也难以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此时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陆游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

赏析二

  陆游四十八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今陕西汉中)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 开篇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从戎南郑的生活。起处用“当年”二字领起,化实为虚,点出所叙系指往事。“觅封侯”,谓寻找杀敌立功以取封侯的机会。“匹马”既是纪实,也刻划出作者从军时的勃勃英姿。“戍梁州”,具体指出驻守的地方。南郑属古梁州,故曰。那是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陆游接到王炎的邀请书后,便匹马单身离开夔州,风尘仆仆地奔赴前线,去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当时他十分兴奋,希望能在万里边防线上找到杀敌报国的机会。来到南郑之后,他身披铁甲,跨上战马,腰悬利剑,手挽长枪,冒着酷暑严寒,踏着崎岖坎坷的山路,奔驰于岐渭蜀陇之间,调查地形,了解敌情,积极为北伐进行准备。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充满了胜利的信心。诗人回忆这段生活,是为了与后文对照,揭示英雄末路的悲哀。

  “关河”两句一转,回笔描写现实。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而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可是梦醒之后,一切都消失了,那雄伟险峻的关山江河又在什么地方呢?只有当年从军时穿过的那件“旧貂裘”,积满灰尘,还挂在墙上,作为“匹马戍梁州”的纪念。陆游对这件“旧貂裘”十分珍视,因为他曾穿着它在前线冲锋陷阵:“貂裘半脱马如龙,举鞭指麾气吐虹。”(《醉歌》)还穿着它在荒滩上亲手剌死过一只猛虎:“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溅短貂裘”。(《醉歌》)所以当他离开南郑后,一直把它藏在身边保存着。“旧貂裘”是此篇中唯一展现在作者眼前的物象,虽然词中只用一句轻轻带过,但却是理解此词的关键。原来诗人是睹物伤情,因见貂裘而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感慨。也可以说,“旧貂裘”是这首词灵感的触媒。

  换头三句,紧承上片结拍,写梦醒后的悲凉心情。“胡未灭”,谓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半壁河山还在敌寇的铁蹄蹂躏之下;“鬓先秋”,慨叹自己发如秋霜,年迈体衰,不能重返前线;“泪空流”,是说壮志成空,忧国忧民的眼泪等于白流。这里连用“未”、“先”、“空”三个虚词,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幻灭感,一唱一叹,感人至深。 “未”表达了作者逆胡(金入侵者)没有消灭,功业没有建成,感到无比遗恨之情;“先”表达了作者岁月不多,两鬓已苍,雄心虽在,壮志难酬的沉痛之情;“空”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最后三句,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谁会料到,像他这样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时刻准备奔赴疆场,为国献身的人,却落得如此下场!此时被罢官回乡,只得披上渔蓑,去作江边的无名隐士,终老于镜湖之滨了。这种“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矛盾,不仅体现在陆游身上,南宋许多爱国志士同样也有切身的体验。因此陆游所抒发的悲愤之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梁启超《读陆放翁集》(之二)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名。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首词虽然没有从正面揭露和谴责南宋投降派,仅就个人的身世经历和遭遇而言,但通过诗人饱含热泪的诉说,不难看到投降派迫害爱国志士的罪行,从而激起读者对他们的愤恨。

  此篇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感情自胸臆流出,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沉郁苍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陆游爱国词作的名篇之一。

创作背景

  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在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陆游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长达十二年。这期间写下了一系列爱国诗词。这首《诉衷情》是其中的一篇,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猜你喜欢
水国烟乡足芰荷,就中芳瑞此难过。
风情为与吴王近,红萼常教一倍多。

驾言陟前冈,胜赏追良辰。苍黄惨暮色,浩荡飞瑶尘。

冰花似有意,娱我坐上宾。但恐白模糊,偶失青嶙峋。

造物有奇事,变灭无逡巡。斜阳忽到眼,万叠罗苍岷。

戏从壶中天,漏此色界痕。况乃文字饮,尽属我辈人。

老守颇自愧,缪许参冠巾。念我千里行,维舟在江滨。

雪既不可留,迹亦恐遂陈。置之勿复道,且饮樽中醇。

夜雨洗开千翡翠,春风撼碎万琅玕。
满林鸦鹊卧明月,铁笛一声烟正寒。

晨兴纳新凉,亭午倦犹暑。卧对北窗扉,淡泊将谁侣。

疏树含轻飔,时禽转幽语。端居悟物情,即事聊容与。

殿头清跸起晴雷,万岁声中扇影开。
晓日青旗明疑阙,春风黄伞傍瑶台。
卿云涌瑞扶天座,仙露流甘入御杯。
要识八荒俱寿域,年年常看使星来。

东望望春春可怜,春风近远为春传。真成独赏馀兹地,忽漫相逢是一天。

古意长留青树色,韶光乍起绿萝烟。榛苓满目人何在,欲颂椒花倍黯然。

出车邺城外,驾言指南乡。我君整六师,赫怒征东方。

千艘溯淮浦,武骑发河阳。岂不怀归思,王事不可忘。

郁郁涉长途,触目多忧伤。葭菼盈深崖,榛棘蔽高冈。

悲风振中野,阴云起回翔。羁鸟鸣我前,孤兽驰我傍。

伊昔东山人,三年事戎行。捐私报公家,终以反故疆。

勉哉同袍子,永言视斯章。

琐闼才名著,藩垣位望隆。三年参省政,千里献民庸。

寮寀勤劳共,兵氓爱慕同。柳亭张饯席,桃浪送征篷。

天上乘槎客,江边卧辙翁。橹声摇落月,帆势快长风。

浩荡淮流壮,嶙峋岱岳雄。金台红日下,贝阙綵云中。

清慎闻群辟,廉能彻九重。陛陈嘉绩最,阶授散官崇。

复职纡新眷,辞朝返旧封。桓桓方叔烈,恋恋子牟忠。

苏息怜诸郡,旬宣仗数公。追呼鞭朴少,饱暖岁时丰。

去路应逢夏,回程莫待冬。诗欣千首富,钱笑一文空。

但觉烟霄迥,惟知雨露浓。棠阴城下路,歌咏走儿童。

邮亭落日多飞絮,琵琶音重江春暮。
坐久凝眸欲断肠,梅雨如烟暝村树。

我屋罗浮下,黄昏月近人。群芳摇落尽,见此一枝春。

际天黑箐坠斜曛,龙气腾空作火云。山势百支垂海尽,江流双派到楼分。

豪游有约青丝鞚,韵事无心白练裙。欲作逢场竿木戏,娵隅蛮语笑参军。

披云拨雪鹅儿酒。浇公枯燥谈天口。秋梦浪翻江。雨窗深炷香。风烟公耐久。宜结神明友。醉里好微言。君平莫下帘。

秋高山气佳,木落江水静。意固不在鱼,鱼惊钓丝影。

南斋凉意足,夜景满柴关。邻友将茶送,山人酌酒还。

星垂云影外,萤出桂阴间。相值艰难日,诸君岂易閒。

随牒沧海隅,两见初月吐。
缅怀故山友,飘散等风雨。
低头繙簿书,仄足随步武。
荒哉旧时学,千古压一缕。
泾渭谁浊清,荼荠互甘苦。
痴儿了官事,朝饭或过午。
聊为五斗淹,未受三命俯。
有得那免失,无阙孰为补。
门前流水车,六辔去如组。
忽逢阮生途,微径何由取。
夸者类死权,所死固已粗。
人生天地间,谁客复谁主。
蛙鸣傥适意,贤於两部鼓。
蜗角起相攘,战剧赤白羽。
息机自搰搰,独趣甘踽踽。
喧寂不相谋,笑人从邓禹。
行藏正有时,倚楼追杜甫。
固知抱书癖,未肯学钱虏。
长缨羁单于,尺纸招赞普。
古来磊落人,过眼蚊蚋聚。
且复对青山,天外修眉妩。
悠然成独酌,醉语免童羖。
是时秋冬交,寒事欲墐户。
蛩螀夜唧唧,草木霜莽莽。
新诗从何来,令我隘寰宇,
飒然出世姿,一蜕尘与土。
海风入书帏,吟和鸥鸦櫨。
夜光惊照室,恍若珠还浦。
拂研染松煤,自汲寒井{无瓦}。
恶语未用删,意澹声节古。
起看参斗横,的历挂枌栩。

帘捲东风冷。正花前、莺声渐涩,半凋红影。花外愔愔藏楚弄,玉手明徽相映。

仿佛写、熙春丽景。忽作清商翻怨调,似秋空、朔雁飞无定。

沙塞迥,夜霜警。

一时四座无言静。敛丝桐、逡巡再拜,细陈萍梗。憔悴朱颜今已矣,梦断红楼金井。

更那望、知音倾听。柳絮浮云根蒂杳,枉娇痴、阅尽繁华境。

诉往事,意悲哽。

心意逍遥物莫知,山中山下识人稀。
想君绝虑离尘土,不是王乔即令威。
一坛横压绀天低,好向云端觐紫微。
林鹤惯闻云磬舞,烟鸾疑认玉台飞。
步虚声彻空犹响,宝篆香销露未晞。
星斗绣天长不夜,疑乘风驭扣瑶扉。
北禅夜分岁,特地巧安排。
维那出只手,线去又丝来。
田郎催拍板,鲍老舞三台。
若教行正令,活作一坑埋。
供帐开天苑,传呼度国门。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