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清照的词中,“花”是出现得最多的意象。她笔下的花,不仅有人的情志,如“宠柳娇花”(《念奴娇·萧条庭院》),“梅心惊破”(《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而且有眉、腮,如“柳眼梅腮”(《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有肌骨,如“玉骨冰肌”(《瑞鹧鸪·双银杏》);因而也有肥瘦,如“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菊花纤细,这里就用“揉损琼肌”来描写菊花的纤纤玉骨。然后进一步用四个历史人物来作类比反衬。贵妃醉脸,是对牡丹的比喻。李正封《咏牡丹》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玄宗认为可比杨妃醉酒(见《松窗杂录》)。作者通过铺陈贵妃、孙寿、韩令、徐娘等典故,来说明白菊既不似杨妃之富贵丰腴,更不似孙寿之妖娆作态。其香幽远,不似韩寿之香异味袭人;其色莹白,不似徐娘之白,傅粉争妍。她是屈子所餐,陶潜所采。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饮酒》之五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细赏此花,如对直臣高士,香淡风微,清芬酝藉,不减于酴釄。酴釄,即荼蘼花,花黄如酒,开于春末。
下片续写,用一“渐”字表示时间推移,秋阑菊悴。“雪清玉瘦”呼应“揉损琼肌”,紧扣白菊在风雨中挣扎自立从开到谢的神态。这里不说人对残菊的依恋,反说菊愁凝泪洒,依依惜别。用班婕妤“汉皋解佩”的典故,以“秋扇见捐”自喻。这两个典说的都是得而复失、爱而遭弃的失落、捐弃的悲哀。怅惘之情,融入朗月清风,浓烟暗雨之中,又通过这既清朗、又迷离的境界具象化。同时,它又暗示了,菊既不同流俗,就只能在此清幽高洁,又迷蒙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
词人不胜惜花、自惜之情,倒折出纵使怜爱之极,亦不能留花片时。情不能堪处,忽宕开作旷达语:只要人情自适其适,应时菊赏,且休忆他屈子忠贞,行吟泽畔;陶潜放逸,采菊东篱。
此词当为李清照前期的作品。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李清照为党祸之松紧所左右,时居汴京,时返济南原籍。作《小重山》《多丽》等。一说此词作于大观元年(1107年)。
半晴半雨,酿成梅溽。无位真人,口生白醭。玄谈发渊默之雷,妙应答传声之谷。
花簇簇,锦簇簇,听不足,玩不足。哑,六六依前三十六。
为听歌、满堂魂悄,吴音争奈清婉。风流串戏多骚客,酒待曲终方劝。
人气暖。吹几阵、红香影向氍毹乱。莺长燕短。任珠斗光低,玉壶声尽,犹未放金碗。
如泥后,惟有龙蛇出腕。裙裾都与书满。千花万柳共驱使,生怕绮筵云散。
君不见。金粟老、神仙富贵从舒卷。沉冥未晚。正细雨轻烟,似他人柳,眠起不胜软。
海外行藏不计春,起看天地亦维新;鼓鼙往岁闻呼癸,斗柄今年说指寅。
读「礼」往思笺「大戴,」授「书」尚拟续「君陈。」东风似为羁人至,煖气偏吹白氎巾。
山酒吹香出小槽,灯前痛饮污青袍。夜深梦醒知何处,老鹤一声山月高。
涧谷深深图画开,依稀潭第等蓬莱。雨馀远岫青凝黛,水涨平池绿泼醅。
话旧西窗烧绛蜡,吟情东阁动寒梅。杜陵已喜千间庇,司马应怜四壁颓。
下榻每应高士至,抱琴时有故人来。采芝不独商山老,亦有韬光辅世材。
越国吴门路几重,登高涉险访灵踪。未游东海观龙井,不到西天遇鹫峰。
飞锡去回临水寺,雨花来赴上堂钟。相逢欲问杭州景,十里荷花九里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