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首句“千古风流八咏楼”,可谓写尽斯楼之风流倜傥,笔调轻灵潇洒,比摹真写实更为生动传神。次句“江山留与后人愁”紧承前句,意谓像八咏楼这样千古风流的东南名胜,留给后人的不但不再是逸兴壮采,甚至也不只是沈约似的个人忧愁,而是为大好河山可能落入敌手生发出来的家国之愁。对于这种“愁”,李清照在其诗文中曾多次抒发过。事实证明,她的这种“江山之愁”不是多余的,因为“金人连年以深秋弓劲马肥人寇,薄暑乃归。远至湖、湘、二浙,兵戎扰攘,所在未尝有乐土也”(《鸡肋编》卷中)。具体说来,继汴京沦陷、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朝廷的驻跸之地建康、杭州也先后一度失守。曾几何时,金兵直逼四明,高宗只得从海路逃遁。眼下作为行在的临安,又一次受到金、齐合兵进犯的严重威胁。即使敌人撤回原地,如果不对其采取断然措施,打过淮河去,收复北方失地,而是一味用土地、玉帛、金钱奴颜婢膝地去讨好敌人,那么性如虎狼的“夷虏”永远不会善罢甘休,南宋的大好河山就没有安全保障。这当是诗人赋予“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深层意蕴,也是一种既宛转又深邃的爱国情怀。
“水通”二句,或对贯休《献钱尚父》诗的“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及薛涛《筹边楼》诗的“壮压西川十四州”有所取意。对前者主要是以其“三千里”之遥和“十四州”之广极言婺州(今浙江金华)地位之重要;对后者改“壮压”为“气压”,其势比薛诗更加壮阔。看来这不仅是文字技巧问题。上述二诗之所以能够引起李清照的兴趣,主要当是因为薛诗对“边事”的关注和贯诗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气骨。关于贯诗还有一段颇有趣的故事:婺州兰溪人贯休是晚唐时的诗僧。在钱镠称吴越王时,他投诗相贺。钱意欲称帝,要贯休改“十四州”为“四十州”,才能接见他。贯休则以‘州亦难添,诗亦难改”作答,旋裹衣钵拂袖而去。后来贯休受到前蜀王建的礼遇,被尊为“禅月大师”。贯休宁可背井离乡远走蜀川,也不肯轻易把“十四州”改为“四十州”。李清照对这类诗句的借取,或是为了讥讽不惜土地的南宋朝廷。
此诗气势恢宏而又宛转空灵,这样写来,既有助于作品风格的多样化,亦可避免雷同和标语口号化的倾向。虽然好的标语口号富有鼓动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必要的,但它不是诗,条件一旦有变,它也就失去了作用,从而被人所遗忘。李清照的这首(题八咏楼)历时八九百年,余韵犹在,仍然撼动人心,这当与其使事用典的深妙无痕息息相关。惟其如此,女诗人关于八咏楼的题吟,不仅压倒了在她之前的诸多“须眉”,其诗还将与“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一样,万古常青。
轻阴傍楼易暝,带春云步绮。画阑绕、冻柳初荑,暗结沈恨天际。
细禽唤、年光冉冉,荒波荡晚疑无霁。殢离人、肠断斜阳,絮点飘坠。
十载东华,对酒念往,信孤根自倚。镜中路、窥熟西池,楚吟流怨红翠。
赋深情、兰荃绣笔,泪花迸、铜仙铅水。惯伤春,蝶悄莺沈,梦醒何世。
刘郎老去,咫尺蓬山,倦数旧游美。天外紧、东风一信,绛蕊颠倒,缥缈鹃声,误人归事。
银河夜挽,珠宫晨叩,香笺飞出回鸾篆,悄冥冥、海阔星垂地。
情丝怨极。长宵雾阁云窗,顿抛乱红嫠纬。
横汾旧曲,采石新吟,料画轮正迟。怕点检、炉薰花外,笛谱梅边,酒醒觚棱,凤城十二。
东门帐饮,西台车马,江湖头白回望处,惜芳菲、须掩伤高袂。
白鸥去矣难驯,燕幕孤栖,荡魂万里。
东风二月千门晓,紫禁暄妍暖云绕。玉河堤畔赤栏桥,高柳依依得春早。
柔条袅娜堤尺垂,蘸水点破青玻璃。晴烟一抹锁深碧,晓色正与春相宜。
暖风忽听黄鹂啭,入望模糊迷近远。鲛绡帐薄疑未收,翡翠帘轻不堪捲。
日高忽觉散浮阴,无限韶华连上林。纷纷万卉足生意,自是皇家雨露深。
台前月出坐处,枕上鸡鸣起时。时常料理公牍,閒亦吟哦小诗。
请教雪庭谁是雪,雪消应始我初心。问知达摩来东土,唯有神光在少林。
清净观空三昩见,吉祥风软六花深。半空挂在羚羊角,踪迹无因向下寻。
索居习寡欢,幽探答群竦。轻舆转林箊,新术陟麦陇。
回岩忽扼塞,复涧仅容甬。侧疑地脉尽,间出天宇耸。
朱曦隐重樾,紫雾露修栱。溪山自一家,猿鸟若相拱。
涧户叩幽寂,庭幡惬飞动。侵衣藓色润,阂履藤根巩。
窦泉有深清,檐竹无杂冗。香厨闻斋钟,禅械破长拲。
云还鹤亦倦,泥滑鸿已翪。归蹊逐明蟾,吟绪抽茧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