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缲 通:缫)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枣花纷纷十在行人的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身穿粗布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太阳正高人倦口渴好想喝些茶水解渴。于是敲开野外村民家,问可否给碗茶?
注释
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纷纷下十的样子,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十。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
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注释
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徐门:即徐州。谢雨:雨后谢神。
⑶簌(sù)簌:花十的声音,一作“蔌蔌”,音义皆同。此句谓枣花纷纷十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⑷缫(sāo)车:缫丝车,抽丝工具。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貍《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⑹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⑺野人:农夫。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十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十衣巾”。古人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簌簌”,是形容枣花纷纷十下的样子。“衣巾”,是衣服和头巾。古代服装,男人往往戴头巾。枣树在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作者不是从旁边看到十枣花,而是行经枣树下,或是伫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十到衣巾上。接下去,“村南村北响缫车”。“缫[sāo]车”,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村子里从南头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正在紧张地劳动。这里,有枣花散十,有缫车歌唱,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一个身披牛衣的农民在卖黄瓜。“牛衣”,是一种用麻或草编成的,用来覆盖牛身的织物,这里指蓑衣一类的东西。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写出了景色的一个方面。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特别是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简单几笔,就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词,不仅是写景,还记了事。在下片,就转入了写作者自己的活动。这时他已是“酒困路长惟欲睡”。“酒困”,是酒后困倦,说明他上路前喝过酒了。“路长”,看来,已走过很长的路程,而离目的地还很远。“惟”,只。这句词写出他旅途的困倦。“日高人渴漫思茶”。“日高”,太阳已升得很高。在初夏的太阳下赶路,感到燥热、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润喉解渴。“漫”,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口渴,需要喝茶;困倦,大概也想借茶解困。于是他“敲门试问野人家”。“野人家”,乡野的人家,即乡下老百姓。苏轼当时是一州的行政长官,笔下称当地农民为“野人家”,正出于他当官的口气。但是“试问”两字表明他并没有什么官气。他没有命令随从差役去索要,而是自己亲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门,客气地同人家商量:老乡,能不能给一点茶解解渴呀?

  就这样,用简单几句,既画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画图;又记下了一段向老乡敲门讨茶的经历,这是他平常深居官衙中接触不到,因而感到新鲜有趣的。这首词似乎是随手写来,实际上文字生动传神,使一首记闻式的小词,获得了艺术的生命。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1.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十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十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鉴赏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此词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十枣花”从枣花十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十在身上。枣花十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十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十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十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全词绘景逼真形象,栩栩如生,叙事清新淡雅,脉脉含情,为宋词词境的拓展作出了贡献。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43岁的苏轼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白日韬光不肯晴,拥衾熟睡失昏明。云来窗户蛟龙入,水积堂阶蛙蚓行。

欲买扁舟系篱落,只愁平地化沧溟。谁言炼石神功大,不与秋旻补漏倾。

太行从西来,一折亘南朔。龙脊长蜿蜒,天堑划地轴。

三关尾龙泉,压五台山麓。晋所据者高,胜势瓴建屋。

东瞰幽燕东,万象皆俯伏。有城跨两戒,左右归掌握。

敌楼高崔嵬,云中大旗卓。西向莽周原,退即堕坑谷。

直下二十里,里里八九曲。中休喘小憩,僧寺縇丹艧。

幽森老树精,甲缩霜皮绿。近关岈然洼,磊砢石聚族。

双壁削剑刃,一门阙荀角。中通洞逼仄,人入蛇之腹。

万古本无路,巨灵以蹠㩧。道很关转严,锁钥攻守局。

乘兴昔巡幸,曾费斧斤斫。盘蹬甃纳级,累累就崩驳。

雉堞亦半隳,我昔议与筑。兴筑良独难,源泉涌万斛。

汇以众山力,辊雷震彯觷。顷刻乱纵横,虎蹲羊抵触。

安得役五丁,神通变平陆。车亦不必悬,马亦不必束。

天险今可忘,行歌听樵牧。

京洛何妨拥鼻游,欺他富骆斗银镂。景龙新敞鸾台署,底事云卿衣故裘。

唾手燕云事若何,背嵬五百未须多。直抵黄龙方痛饮,会看白铠自奔波。

当年只道趯城易,今日翻惊撼山异。岂惟连捷称大仪,更闻顺昌标远帜。

两河忠义日喁喁,结砦连珠复继宗。复继宗,群归岳,南北佥军谁敢角。

且言柺子铁,何似札刀麻。胡无人,又呼爷。

几年持节道途间,骢马遥遥意气閒。况有青山随处好,料来诗思未应阑。

出得云门路,风悽日夕曛。
船撑鉴湖月,路指沃州云。
山色周遭见,谿流屈曲分。
一觞还一咏,谁是右将军。

与君定交初,乃在乙酉春。是时杨贵竹,开府京江滨。

其性颇好客,客来多俊民。史邢暨万宋,才华更清新。

日夕造君庐,披豁任天真。君尤笃爱我,相对但含颦。

私忧南国乱,汲汲谋隐沦。遥指莺脰湖,水乡风俗淳。

从无兵燹患,乐彼渔樵人。三月十九日,先皇之忌辰。

同登北顾山,仰首号苍旻。野老或见怜,朝士反见嗔。

俄而江北岸,鼓角声振振。君先挈妻子,湖村依所亲。

我亦携小妇,追随为比邻。此地既幽僻,可以长垂纶。

君复有远图,舍我游越闽。三岁始归来,道路罹百屯。

我适无所为,卖卜润城闉。一见喜欲狂,茅屋共宵晨。

曾将卖卜钱,买酒醉千巡。无何江上别,东西各风尘。

弹指十二年,迥若吴与秦。己亥黄河边,邂逅疑有神。

因过范生宅,连床话经旬。赠答非一篇,相期保松筠。

别后又五载,闻君家益贫。田园被侵夺,赋税犹在身。

寄居荒山中,妻子行负薪。癸卯春三月,京江重问津。

维舟即相访,奇穷果无伦。颠毛种种白,颜面黑且皴。

破帽与敝衣,何减百结鹑。况当十九日,言之鼻酸辛。

仍往北顾山,乱石迷荆榛。旅人不敢上,一恸何繇申。

是夕返我寓,呼童采江蘋。取酒酹灯前,心曲难具陈。

回思廿年事,惘如梦中因。夜半作此诗,龙钟泪沾巾。

过花朝、淡烟轻雨,东风还又春社。客怀不断还家梦,只泥酒杯陶写。孤馆夜。甚浓醉、无人知道归来也。兰灯半*。任赋就鱼笺,弦抛玉轸,谁念倦司马。长安市,几度携尊命驾。空惊游兴衰谢。醉乡天地无今古,争得一襟萧洒。春纵冶。便不饮、从教团雪揉花打。觥筹已罢。笑蜾嬴螟蛉,吾今真止,为报独醒者。

曾是吾乡旧幕官,秋风碧水记红莲。而今却忆当时事,回首惊看二十年。

六合乾坤一太阴,仰观毛发为萧森。排空疑有鬼争战,对面不闻人语音。

元气只愁今日竭,桑田更比向来深。须臾林杪标新霁,一抹斜阳湿欲沈。

钓舟无事白鸥閒,自是江湖境界宽。我欲汎然随所往,竹君谁与报平安。

飞云添远思,淫雨滞行期。
渐入老来景,都非少壮时。
林昏归鸟疾,溪急上船迟。
眼底元元弊,何人念在兹?

溪水如环带,分明束墓腰。追思游衍日,曳履过危桥。

识见先几炳蔡蓍,艰难国事虑阽危。龟山如用救得半,君实未亡犹可为。

人渺江涛已如此,公骑箕尾欲何之。门生老病丹心折,伫立空山有所思。

秋近万物肃,况当临水时。折花赠归客,离绪断荷丝。
谁谓江国永,故人感在兹。道存过北郭,情极望东菑。
乔木故园意,鸣蝉穷巷悲。扁舟竟何待,中路每迟迟。
绕巷夹溪红,萧条逐北风。别林遗宿鸟,浮水载鸣虫。
石小埋初尽,枝长落未终。带霜书丽什,闲读白云中。

滔滔尘市里,之子自悠然。能著几两屐,权牵岸上船。

删诗四始外,颂酒七贤前。被酒行吟者,谁知是列仙。

功名不是吾儒事,王道根基在自新。目下升高当远步,莫教对塔说相轮。

端阳节,照眼石榴红。艾虎朱符儿女意,香蒲角黍岁时风。

小扇午窗中。

帝德于今祀万年,如何遗像托疏椽。
凭谁为假丹青手,付与梅仙十万钱。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