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词写得极其凄惋,感伤成分浓厚,可是读后并不感到消沉颓丧,反而被其流注于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所打动,引起共鸣,寄予同情。一方面,与专主情致的悼亡之作有关。这类作品,因受题材—家常琐细,写法—今昔相比的制约,类多追思往事,叙写梦境,或表哀思,或诉衷肠,字字句句,无不从肺腑中出,以是感情真挚深厚,语调委婉低回,故尔极饶情致,扣人心弦。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发端两句,看似平淡,实最沉痛。“吹梦无踪,”有两种含义:一是说正在做着好梦。梦中相见,互诉衷肠,两情缝蜷,分外亲昵。孰料五更时分一阵凄风突然袭来,把好梦吹散,致使梦中情事,似有似无,‘若隐若现,依稀恍惚,了无踪影。一是说在漫漫长夜中,二更、三更、四更都悄悄地过去了,直到五更天将亮时,凄风透过帘幕吹进室内,一股寒气直扑过来,人被搅扰惊醒,整整一夜,压根儿没有进入梦境。
醒来之后,只觉形单影隽,枕冷袭寒,空荡荡一无所有。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正如小晏所说:“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阮郎归》)所以如此,乃缘“帘外五更风”在作怪。“五更风”最会捉弄人,秦少游就曾被它捉弄过。《如梦令》云:“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无绪,无绪,帘外五更风雨。”小别轻分,秦七尚感了无意绪,那死生异路,幽明永隔,除梦里有时相见,别无他法,然而“和梦也,新来不做。”则词人凄苦之情,又该怎样。这两句,实是一种不胜惋惜而又无限憎恨极其沉痛的呼唤。此中情意,在下面几句中,表达得更为深刻。
词人醒后,抬眼望,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画楼”打入脑际的,便是“重上”。因为在封建时代,妆楼与闺阁,是贵妇人主要活动场所。诸如登楼远眺,凭栏共语,饮酒赋诗,挑灯研读,都是在这个狭小的天地里。而这些闺帷韵事,唱随之乐,如今一去不复返了。所以一提及“画楼”,不期然而然的会发出“与谁同”的感慨。“与谁同”这一问,既说明词人正处于载独无依的境况中,同时还倾吐了重上时必是孤单单地无人相伴。个中滋味,与另词《御街行》“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所表达的情怀相一致。同样问得深沉,悲切,任何人读了,也会为之一掬同情之泪。
“记得玉钗斜拨火”二句,很明显是从“画楼”而忆及的闺中韵事之一。人的常情,越是在孤寂与痛苦之中,人们越是会常常忆起过去印象最深、极饶情趣的琐事,希望从饱含幸福与辛酸的回忆中,得到一点安慰。如前所述,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在金兵入侵前,朝夕相处,研究学问,日以继夜,乐此不疲。“玉钗斜拨火”这节的描写,正是对那时美好生活的追忆。“斜拨火”这一动作看闺帷中温卑的意趣,把人物形象活画了出来,使读者仿佛看到词人正手执玉钗,轻轻地拨弄着篆香上的灰烬。连她那兴致勃勃、心情欢快的神情和心灵手巧、娴熟利落的举止,都能体察得出。对当事人来说,这印象实在太深了,时刻不忘,恍如昨事。“记得”二字就表达了这种情意。而人们也能想象到:他们夫妇俩当年点着篆香,相对而坐,望着升起的烟柱,嗅着散发的芳香,冥思遐想,意会神谋,安定闲适,怡然自得的欢乐情景。“瑞脑香消魂梦断,”那一切的一切都象燃着的“宝篆”一样烟消香散,如同被吹散的梦一样,无影无踪,莫可追寻了。“宝篆成空,”份量极重,决不是小别轻分时“香冷金貌”、“瑞脑香消”所能比拟,简直可以说“万事皆空。”
过片“回首紫金峰”句,上承“画楼重上”而来。“回首”一句,自是载独无依,东西漂泊。欢乐也好,悲伤也好,都在词人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每一思及,总想从这里找回什么,以慰愁怀,然而眼前所见,却是“雨润烟浓”水气云腾,烟雾弥俊,笼翠峰峦,挡住视野,看不到中原大好河山和可爱的故乡,那亲人“千里孤坟”上已拱的墓木就更不用说了。’于是悲从中来,愁思起伏,恰如紫金峰前大江汹涌,滚滚东流,不可遏止。
“一江春浪醉醒中,”所蕴蓄的愁思,.不仅有己身孤苦伶仃之痛,更多的是国家危难局势飘摇之悲。这险恶的现实和不幸的遭遇,好似一场醒犹未醒的恶梦,噬啮着诗人破碎的心灵。顿使她陷于如醉如痴、迷离恍惚的状态中。此七字蕴义最富,极为含蓄,是全词的警句。陈廷焯说:“情词凄绝,多少血泪,”
“回首紫金峰,”故乡邀远,往事如烟,词人不禁清然泪下。
“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这句措辞有力,悲中带愤。“留得”一词,与上文“记得”“回首”一气贯通,使全词结构更加显得缜密。“前日泪”是指国破、夫亡、家散等不幸所积累抛下的痛苦之泪。故乡远隔,亲人永别,千言万语,向谁诉说,她只得把满腔悲痛与愤慨所凝成的血泪,从湿透了的罗襟上拧了下来,对着征鸿用力弹去。
“弹与征鸿”,化用鸿雁传书事,可与朱希真“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相见欢》)同样设想新奇。但就悼亡而言,则以借用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赠兄秀才入军》)句意,较为贴切。意思是说望着天际的归鸿,“倚楼无语理瑶琴,”通过琴声诉说凄苦情怀,寄托哀思,柳永所谓“无侈恨一,相思意,尽分付征鸿”(《雪梅香》)、贺铸“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乡目送归鸿”(《六州歌头》),所有词均如此都是这样。
此词最早见于《草堂诗余》,作者署名无名氏。
后代的著作《续草堂诗余》、《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记红集》、《古今词选》皆题作“闺情”。 《续草堂诗余》卷上、《古今词统》卷七、《古今诗余醉》卷十、《见山亭古今词选》卷中、《记红集》卷一、《古今词选》卷二、《词汇》卷二、《自怡轩词选》卷一作者都记为欧阳修词。
其中《林下词选》云:“一本误刻六一居士。” 指出此词被众多古书误题成欧阳修作。
近代学者赵万里辑《漱玉词》云:“案《花草粹编》卷五引此阕,不注撰人。《词林万选》注‘一作六一居士。’检《醉翁琴趣》无之,未知升庵何据?” 指出此首词既非李清照所作,亦非欧阳修所作。而且杨慎《词林万选》误题撰人姓名之词极多,一般不足为据,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词林万选提要》疑其书为后人所伪托。此书所注:“一作某某。”不似杨慎原注,殆为毛晋刻《词苑英华》时所加。
由此可见此词在宋代不知作者为何人,而明代之前又被众多文人误记作欧阳修所著,只是在近代被众多考证不严谨的著作记为李清照作品,却无任何根据。所以近代对宋词及李清照研究颇深的学者,如王学初的《李清照集校注》、杨合林的《李清照集》等都把此词划为李清照存疑作品。
昔我自帝所,远谪来沙阳。由春以涉夏,及此秋气凉。
节物日凄紧,白露结为霜。行当入室处,聊复葺我堂。
伐竹制窗牖,朴素无青黄。西风屏寒色,短日来孤光。
草木已零落,但闻菊蕊香。超然适燕处,便足傲羲皇。
释氏戒恋著,一宿寄枯桑。今我日必葺,于道无乃荒。
彼以著故戒,无著何所妨。譬犹梦中境,离著可两忘。
傥能达此理,随寓皆道场。
鹫翎长箭虎纹靫,歌舞还朝拜玉阶。今日方知神武略,书生何用议殊厓。
闽南荔子熟,问客倘能来。暂为诸生屈,宁伤独茂才?
云飞绝寒落,雨过行平台。赋就新诗别,扁舟且莫催。
问篱边、黄花开否,瓮头新酒篘未。故人有约酬佳节,一幅锦云先坠。
凝暮睇。正溪上、西风飒飒吹凉袂。行人笑指。□大似渊明,吟诗吻燥,忍待白衣至。
曾报与,松下巢居居士。应来别墅同醉。三人对月歌还舞,千载重阳奇事,何况是。
青云士、京华冉冉催征骑。吾侪耄矣。愿强健年年,茱萸在手,分寄五千里。
浣溪粉水流温香,玉女津西多纸坊。呼买尺半小学士,踏杆有声潭北庄。
桤阴笼井按砧石,松风萧萧漾苔碧。溪边解玉镜面平,过砑琅玕片如席。
胭脂涴手猩血渍,千棰彤霞冷金地。桃花粉养肉色红,腻理乌丝作涛字。
鸲眼墨气浮松烟,鹦鹉传呼青背笺。浅矾铜绿古彝鼎,绫纹布纹虫鸟全。
冉村玉冰纸骨薄,雪茧表光如厚钱。十色争誇谢家好,薛家小红尤可怜。
枇杷巷后百番绚,五凤楼中真艳羡。风流雅制今翻新,印作佳人捧团扇。
琐琐裙钗,清清闺阁,楚楚功夫。只禽音穿幕,灯边早起,螺光开盒,镜里晨梳。
问省椿萱,料量松菊。绣绿描红较密疏。抛针处,又签分四部,斐几摊书。
兴来柳絮吟馀。更减字偷声按谱图。或闲摹法帖,十三行也,静调清瑟,廿五弦乎。
香爇龙涎,茶烹雀舌,饥饱还教问玉奴。黄昏后,尚敲棋迟睡,阿母频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