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如果琴上有声音,放在箱中为何不响;
那如果声音是从手指上发出,为什么人们不在手指上听呢?
注释
若:如果。
何:为何。

赏析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 发出不同的声音。

  从禅理方面来说,诗人以琴声来解说禅理。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巧妙而形象地说明了是琴与指的结合,才产生了精美的琴声。一方面,不论是从单纯的琴来说,还是单纯的指来说,其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在就能发出琴声来,这就是“有”;但琴与指都是无法独自产生出美妙音乐来的,这就是“无”;另一方面,精妙绝伦的琴声却又是的的确确从琴和手指上发出来的,琴声是潜存于琴与指上的,这就是“有”。缺少了琴与指中的任何一个,也不能发出优美的琴声来,这又是“无”。正是这种“无中生有”、“有来自无”、“有无相生”、“有无结合”才会产生美妙无比的琴声来,从而揭示了“有”与“无”结合、“有”“无”统一才能生成万物的普遍道理。须知,琴声潜在于琴上,要靠指头点拨,即靠“有”的推动才能发出声来,但光有指头也无济于事,“有”必依赖“无”即潜在于琴身的音才可生出声。总之,有无相生是万物生成之本。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道理

文学意义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物理意义
  声音的音质与介质的材料不同有异.音高一般与物体的大小,粗细,厚薄,长短,松紧有关.大,粗,厚,长,松的东西振动慢,频率低;反之频率高.响度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雨燕翻新幕,风鹃绕旧枝。画堂春尽日迟迟。又是一番平绿、涨西池。
病起尊难尽,腰宽带易垂。不堪村落子规啼。问道行人一去、几时归。
寒烟羃清江,渔唱扁舟上。
江转少人家,自此知安往。
维舟倚丛薄,明月独相向。
欲晓醉应醒,还逐轻鸥扬。
绮陌寻芳惜少年。长楸走马著金鞭。玉楼春醉杏花前。
憔悴如今谁作伴,别离还近养花天。碧云凝处忆婵娟。

莫话南征,船头转、三千馀里。未叹此、浮生飘荡,但伤佳会。

满眼青山芳草外,半篙碧水斜阳里。问此中、何处芰荷深,渔人指。

清时事,羁游意。尽付与,狂歌醉。有多才南阮,自为知己。

不似朱公江海去,未成陶令田园计。便楚乡、风景胜吾乡,何人对。

宰邑优游不足为,传家事业复能持。
政兼子产那专惠,学近康成最爱诗。
百里耕桑增日课,三年闾井见风移。
襟怀洒落恬荣进,清节从来畏众知。

南斗在北海西流,春非我春秋非秋。人言今日是新岁,百花烂熳堆案头。

主人三载蛮夷长,足遍五洲多异想。且将本领管群花,一瓶海水同供养。

莲花衣白菊花黄,夭桃侧侍添红妆。双花并头一在手,叶叶相对花相当。

浓如栴檀和众香,灿如云锦粉五色。华如宝衣陈七市,美如琼浆合天食。

如竞笳鼓调筝琶,蕃汉龟兹乐一律。如天雨花花满身,合仙佛魔同一室。

如招海客通商船,黄白黑种同一国。一花惊喜初相见,四千余岁甫识面。

一花自顾远自猜,万里绝域我能来。一花退立如局缩,人太孤高我惭俗。

一花傲睨如居居,了更妩媚非粗疏。有时背面互猜忌,非我族类心必异。

有时并肩相爱怜,得成眷属都有缘。有时低眉若饮泣,偏是同根煎太急。

有时仰首翻踌躇,欲去非种谁能锄。有时俯水瞋不语,谁滋他族来逼处。

有时微笑临春风,来者不拒何不容。众花照影影一样,曾无人相无我相。

传语天下万万花,但是同种均一家。古言猗傩花无知,听人位置无差池。

我今安排花愿否,拈花笑索花点首。花不能言我饶舌,花神汝莫生分别。

唐人本自善唐花,或者并使兰花梅花一齐发。飙轮来往如电过,不日便可归支那。

此瓶不乾花不萎,不必少见多怪如橐驼。地球南北倘倒转,赤道逼人寒署变。

尔时五羊仙城化作海上山,亦有四时之花开满悬。

即今种花术益工,移枝接叶争天功。安知莲不变桃桃不变为菊,迥黄转绿谁能穷?

化工造物先造质,控搏众质亦多术。安知夺胎换骨无金丹,不使此莲此菊此桃万亿化身合为一。

众生后果本前因,汝花未必原花身。动物植物轮回作生死,安知人不变花花不变为人。

六十四质亦么么,我身离合无不可。质有时坏神永存,安知我不变花花不变为我。

千秋万岁魂有知,此花此我相追随。待到汝花将我供瓶时,远愿对花一读今我诗。

隆汉盛公卿,郁郁登天衢。致身本经术,应务良不疏。

《春秋》可折狱,《三百》当务书。如何中道衰,渐用章句儒。

章句亦不足,篆刻徒区区。河间工数钱,乃更开鸿都。

居官且食雁,不恤城上乌。

病见岩花发,风霜一岁残。月斜寒影动,清比玉堪餐。

烧槽断后来迟,醉舞丽情空采。旧谱新声,同是梦中虚籁。

诔词凄绝家山破,何止雕栏春改。趁星期、惯见蕙炉烟影,绛河斜带。

黯银屏、未冷西风吹处,怨入蓉裳荷盖。半玦潸痕,却倚翠眉先贷。

凭肩已自伤心煞,那复而今能待。问黄姑、看取穿针楼下,袖罗谁在。

飘渺离奇峙碧空,浑疑云外复云中。
杜鹃开向春光后,烧遍峰头万树红。
传家应自郭汾阳。余裔在钱塘。傍人莫笑儒酸□,亲曾接、*鹭班行。赢得身心稳住,鬓须却□苍苍。中和相隐旧书堂。弦诵乐时康。梅花枝上春犹小,朋簪盍、次弟称觞。莫问商瞿年纪,也须载弄之璋。

山晚牛羊下,野荒凫雁肥。雨脚度江远,日光映林微。

泥深何堪纵步。倚杖谩立苔矶。望极浦口云归。寒气透征衣。

断冰随浪楫,斜竹偃风扉。江空岁暮,村深人迹还稀。

待霜桥梅破,茅堂酒暖,放船速客延暮晖。

坤基葩简秀,乾光流易颖。神理远不疾,道会无陵骋。

超超介石人,握玄揽机领。余生一何散,分不咨天挺。

沈无冥到韵,变不扬蔚炳。冉冉年往逡,悠悠化期永。

翘首希玄津,想登故未正。生途虽十三,日已造死境。

愿得无身道,高栖冲默靖。

秋半凄然客思清,杖藜何处畅幽情。晚天风雨莓苔活,閒傍栏干取次行。

西域珍禽解语声,高飞时展拂云翎。孝慈为禀淳和性,辩惠非求世俗听。

舞罢毳衣栖琐殿,啄馀香稻立雕衡。上林鹰犬多如簇,独得君王御眼青。

深院静楼台,桃花照夜开。庭阴栖断树,阶绿发新苔。

秉烛愁春尽,支衾待梦来。良辰须可惜,莫放寸心灰。

平生不愿受人怜,醒亦狂痴醉亦颠。
山木不材偏占地,纸鸢何益竟冲天。
埋骨西湖土一丘,残阳荒草几在秋。
中原望断因公死,北客犹能说旧愁。
巫山高,犹可陟。
江之永,限南国。
我欲西游,谁为泛舟?我陆无舆,我行安休?翩翩悠悠。
郁郁阳台,霭霭朝云。
有所思,思美人。
美人不可见,猿狖今为群。
猿狖隐尔形,鸣声还独闻。
黯山谷,惨晨昏。
泫予泪,盈衣巾。
嗟彼嗷嗷愁杀人。

向来寓意思卜居,住处只今成画图。胸中本自渺江海,主人相浼写分湖。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