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一绝 /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辞 一作:不妨)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注释
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冷斋夜话》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答曰:‘枇杷是也。’”
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此句有三个版本。本诗为“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全集》:“不妨长作岭南人。”、《锦绣中华历代诗词选》:“总教长作岭南人”

赏析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

  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苏东坡这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会避世遁俗。有一件事实很能说明这个有趣的问题。

  晚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陶诗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见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这仿佛在告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

  有意思的是,东坡先生那位心迹相通的老弟却对东坡自述的和陶诗用意提出了疑问,他在《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一文中说:“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清人纪昀也以为苏轼“敛才就陶,亦时时自露本色”。

  苏辙不信其兄会真心归隐,几百年后纪昀的看法也一样。他们的看法可以在苏东坡和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一曰:“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其十八曰:“芜城阅兴废,雷塘几开塞。明年起华堂,置酒吊亡国。”其二十曰:“当时刘项罢,四海疮痍新。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和陶咏三良》有:“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这都可以看出苏轼恬淡的外表掩饰不了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

  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首先借汉唐故实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千年以后,我们尤可想见苏学士老泪纵横,祈求上苍:“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创作背景

  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明月出东墙,万物含余姿。
孤蝉庇繁荫,众鸟栖高枝。
解衣适少事,扪腹知亡奇。
朝与群动作,莫复何所为。
此时不自有,日出还受羁。
半锡探寒流,别师猿鹤洲。二三更后雨,四十字边秋。
立塞吟霞石,敲鼙看雪楼。扶亲何处隐,惊梦入嵩丘。

六十馀年老病身,少曾识破世间人。俗棋幸胜元无著,市药多誇总不真。

傅粉涂脂何可近,藏机伏阱未须嗔。莲华岳顶看秋月,莫向长安踏市尘。

如虹日脚下平川,无数樵歌后复前。我亦笋舆回去缓,舆夫齐唱「鹧鸪天」。

平生金石交,政尔一固道。佳哉固道乎,所至即为宝。

人言醒而狂,我见影亦好。忆初至尘飞,环累十万灶。

夕烽通甘泉,兵气塞穹昊。公为鲁仲连,麾去如振槁。

功成拂衣去,不羡中令考。每逢泉石佳,便欲事幽讨。

晚行龟峰旁,爱此千嶂抱。亟营背郭堂,羞作出山草。

慨然悬其车,避俗长却扫。所嗟高明家,华屋几人保。

既留杨柳枝,仍占杏花岛。真成醉吟翁,何况无病恼。

属闻鸿冥冥,痛恨归不早。何当释羁囚,把臂共倾倒。

馀光玩桑榆,踵息养梨枣。买邻会有时,来往成二老。

剑门南面树。
移向会仙亭。
锦水饶花艳。
岷山带叶青。
文君惭婉娩。
神女让娉婷。
烂熳红兼紫。
飘香入绣扃。
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
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
昨日桃花飞,今朝梨花吐。春色能几时,那堪此愁绪。
荡子游不归,春来泪如雨。

吾师闇然翁,一见一百拜。道高人伦表,忠信世无配。

过乡见乡人,肃肃起敬爱。矧子久立门,托孤姻娅外。

素衷靡边幅,古器绝雕伪。持此忠信教,一洗文俗弊。

永佩溪中兰,馨香满江介。

郑驿留宾处,看花又一年。
香囊依叶密,锦繖向人圆。
子敬新游岱,吾宗复在边。
小诗相促迫,感旧一凄然。

邯郸暂辍舞,巴姬请罢弦。佳人淇洧出,艳赵复倾燕。

繁秾既为李,照水亦成莲。朝酤成都酒,暝数河间钱。

馀光幸未惜,兰膏空自煎。

十年帝里共鸣珂,别后悲欢事几多。汗竹有编归太史,雨花无迹染维摩。

湘江夜雨生青草,淮海秋风起白波。明日扁舟又南去,天涯相望意如何。

庭前宿雨渍苍苔,闲倚阑干看斗回。野岸风微黄叶堕,银河星动白云开。

花明曲涧金铃护,月下斜廊玉漏催。披草别寻松菊径,踏残寒露带珠来。

东去清风满浙帆,东瓯更在浙东南。班行已失群公队,陋巷犹停长者骖。

中外于人何可择,卑微在我本来甘。平生学道求无愧,此去亲民况所耽。

疏远渐劳京国梦,暌离偏惜故人谈。时名有忌愁多取,宦业如禅且静参。

县僻还闻山水胜,地连粗喜土风谙。遥应到日思君地,秋水凝神月满潭。

别时黄菊映郊扉,转眼寒风刮毳衣。
丰瑞正当三白见,修程适自四明归。
因思水国银兼浪,胜看山乡玉作围。
老去羊羔总陈迹,坐氊犹喜客堪依。
逼仄怀居非丈夫,吾今语子好游乎。
沅湘到处有司马,嵩华至今谈小苏。
事会无穷闲宇宙,山川有尽眇江湖。
奇闻壮观多收拾,刮目他时看阿吴。

桃花林外酒旗飘,曾醉东风听绿幺。昔日疏狂齐阮籍,几人勋业似班超。

草非指佞心终直,桐即知音尾已焦。万事不能能饮酒,月明戏举玉杯邀。

时来遇明圣,道济宁邦国。猗欤瑚琏器,竭我股肱力。
进贤黜不肖,错枉举诸直。宦官既却坐,权奸亦移职。
载践每若惊,三已无愠色。昭昭垂宪章,来世实作则。
正彩铃坠盖,玉燕投怀,梦符佳月。五百年间,诞中兴人杰。杖策归来,入关从步,万里朝金阙。贯日精忠,凌云壮气,妙龄英发。
名镇重湖,屡凭熊轼,恩满西江,载分龙节。有志澄清,誓击中流楫。谈笑封侯,雍容谋国,看掀天功业。待与斯民,庆公华衮,祝公黄发。

小舟泛泛游春水,竹笠团团覆败蓑。盈棹长风三尺浪,满船明月一声歌。

非干奔走厌浮世,自是情怀慕素波。惟有仙翁为密友,就鱼携酒每相过。

欲作山中寂寞游,出门无数在双眸。纸旂惊雀闲禾稚,竹壁防鱼断涧流。

蛙鼓争鸣春雨后,蠛春如织晚风头。策牛荷蓧归人急,树杪炊烟暝未收。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