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遗留下来的风俗老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
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
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
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
古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没有必要去比较是到底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
人的名声实在是不会消忘的,而身份财富只是短暂的荣盛。
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
注释
楚:楚国,楚地,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带,也泛指南方。
屈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相传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歇:停止,休止。《说文》:歇,息也。
精魂:精神魂魄。
沧江:泛指江河,江流,因为水为苍色,所以称“沧江”。沧,水深绿色,通“苍”。
投饭:投下饭食喂河里的生物让它们吃饱了就不在吃屈原的遗体。古时荆楚之人有在农历五月初五将煮好的糯米饭和蒸好的粽糕投入江中祭祀屈原的习俗。
饥渴:饥饿的鱼龟虾蟹,属偏义复词,特指“饥”。
就死:赴死。就,即也。
眷眷:依恋反顾貌,带不舍之意。
决:别也。
南宾:忠州南宾县,如今的四川丰都。当时诗人侍父入京做官,途经此地。
子:指屈原屈原的精魂。
沦灭:消亡,消失。沦,没也。
此事:指诗人猜测造塔原因这件事。
考:老,长寿。《说文》,考,老也。七十曰老。《说文序》中提到“考”属转注(古代造字方法之一)字,“考老是也”,正好呼应前句的“谁不死”,并与后面的“折”产生对比,两字才可以相较。
折:断,指死亡。
大夫:指屈原屈原曾受楚怀王信任担任三闾大夫。
死节:为了保全气节、节操赴死。《楚辞九章》:或忠信而死节兮。

赏析

  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老为进士。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作者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如事之无凭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一联贯之,屈原持志之高洁与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活理想,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人皆闻蟋蟀,我独恨蹉跎。白发无心镊,青山去意多。
信来漳浦岸,期负洞庭波。时扫高槐影,朝回或恐过。
香刹中天起,宸游满路辉。乘龙太子去,驾象法王归。
殿饰金人影,窗摇玉女扉。稍迷新草木,遍识旧庭闱。
水入禅心定,云从宝思飞。欲知皇劫远,初拂六铢衣。

知从了义透音闻,古井无波岂更浑。便好一坑埋众妙,何须六结解诸根。

城上高楼接海霞,疏林藏不尽、欲栖鸦。回廊曲槛别人家,征鸿外,风冷夕阳斜。

灯暗鼓三挝。望中烟隐树、月笼沙。白云如梦绕天涯。

梧桐雨,和泪滴寒莎。

尧舜人人学可齐,昔贤斯语岂无稽?君今一日真千里,我亦当年苦旧迷。

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只是阶梯。山中仅有閒风月,何日扁舟更越溪?

楼船载国沉海水,金槌昼入三泉里。
空中玉马不闻嘶,日落寝园秋色起。
鱼灯夜灭随户开,弓剑已出空幽台。
髡胡暗识宝气尽,六陵松柏悲风来。
玉颅深注驼酥酒,误比戎王月支首。
百年帝魄泣穹庐,醉骨饮冤愁不朽。
幸逢中国真龙飞,一函雨露江南归。
环佩重游故山月,冬青树死遗民非。
千秋谁解锢南山,世运兴亡覆掌间。
起辇谷前马蹄散,白草无人浇麦饭。

凿破苍崖俯碧流,石埼竹筏舣行舟。已邀明月来同宿,下数层澜寸寸秋。

刘侯磊落人中杰,半生尘土略如我。酒酣气与天低昂,长笑拘儒费膏火。

虺隤一马上高岗,怪来喜色犹扬扬。探得骊珠携满袖,明月挂空无价偿。

璩床开印翠微间,朝请全稀退食便。
呵殿也堪成韵致,此中官府又神仙。
断霞缕脉浅深红,雨挟凉来助好风。
心厌乱蝉专美荫,目随高鸟度晴空。
此身尚落功名外,生理方侵念虑中。
坐到夜深明月上,秋声故故绕梧桐。
共许寻鸡足,谁能惜马蹄。长空净云雨,斜日半虹霓。
檐下千峰转,窗前万木低。看花寻径远,听鸟入林迷。
地与喧闻隔,人将物我齐。不知樵客意,何事武陵谿.
城外晴风卷薄尘,传言都道踏青人。
繁华满目开如锦,惟此宫中不见春。

怪尔新诗好,居然下里稀。眉端沧海色,江上白云衣。

鼓楫三湘去,携图五岳归。能令名利客,一倍宦情微。

桃李欲开时,长安春正好。
晴空倚阊阖,朝日散驰道。
云收龙蛇榜,烂烂金碧晓。
清都不容尘,虎士守洒扫。
家无当关警,襟袂免颠倒。
何惭驱款段,吾事不须早。
儒生近卜祝,本自异时好。
圣朝尚文雅,诏使窥鸿宝。
平生一杯酒,江海送吾老。
静喧非人事,不得守怀抱。
跳梁干造物,乃取镆铘诮。
委怀随所遭,千叶才一笑。

六鳌双凤颂声兴,火树银花丽句称。争意元宵有生面,雪山坳里上春灯。

湛然扈从狼山东,御闲天马如游龙。惊狐突出过飞鸟,霜蹄霹雳飞尘中。

马上将军弓挽月,脩尾蒙茸卧残雪。玉翎犹带血模糊,騄駬嘶鸣汗微血。

长围四合匝数重,东西驰射奔追风。鸣鞘一震翠华去,满川枕藉皆豺熊。

自笑中书老居士,拥鼻微吟弓矢废。向人忍耻乞其馀,瘦兔瘸獐紫驼背。

吾儒六艺闻吾书,男儿可废射御乎!明年准备秋山底,试一如皋学射雉。

兰亭仰远风。
芳林接云崿。
倾叶顺清飚。
修茎伫高鹤。
连绵夕云归。
晻暧日将落。
寸阴不可伫。
兰墀岂停酌。
丹缨犹照树。
绿筠方解箨。
永志能两忘。
即赏谢丘壑。
母年三十失所天,形容憔悴心烦冤。
怀中之儿仅一岁,忍死不得趋黄泉。
眼中有泪不敢哭,辟纑买书教儿读。
儿今老大五十余,阿父声名可相续。
往时疽发背胛间,表溃岑岑如负山。
儿心痛切无所措,口吮脓出随无艰。
如今母已八十五,节操冰霜人所睹。
况复贤郎著孝称,翼翼高堂燕今古。
夕阳峰顶一攀跻,万里川原望不迷。
帆影远来江树外,山形多在石城西。
苔荒辇路人稀到,花近禅房鸟乱啼。
直到翠微亭子上,漫吟重续旧时题。

一堠居市廛,百堠居林莽。土木若有情,山中亦惆怅。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