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尽底、四尽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在润州时(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此词是作者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之作,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
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气候——“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夫妻间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在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发,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气候——“杨花似雪”,可是去年送别的丈夫“犹不见还家”。原以为此次行役的时间不长,当春即可还家,可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却不见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这一段引入了《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辞。
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尽思己的孤寂、惆怅。“对酒卷帘邀明尽,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尽,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尽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结尾三句是说,妻子在人间孤寂地思念丈夫,恰似姮娥在尽宫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样。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
此词作于公元1074年(宋神宗七年)三尽底、四尽初,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因赈济灾民而去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
窥镜见二毛,自怜忧患馀。岂惟壮心尽,方与功名疏。
终岁不捉笔,历时长束书。顾常念绝学,正复伤离居。
忽忽莫自聊,悠悠空岁除。过壮而无闻,我其众人欤。
故人来江南,丹毂映隼旟。尚持平生意,期我相得初。
殷勤作新诗,烂漫联琼琚。溢美及儿曹,伻来问起予。
虽知非其实,但愧情相于。矧乃笔力雄,骎骎逼曹徐。
一读必三叹,何由望储胥。故人昔流落,襟抱久不摅。
乃者始再迁,通直承明庐。苍龙脱韝绁,快马从轻车。
神至气自豪,心广体亦舒。渊源未易测,变化天池鱼。
宁独扬子云,其工似相如。苟能哀憔悴,有似慰空虚。
月寄三四幅,穷愁直见祛。
四邻相倩写桃符,红纸千张墨一壶。不惜醴陵花管秃,秋蛇春蚓笑髯苏。
我生命不辰,迟归靡成家。缕缕日不绝,空负勤绩麻。
春风紫燕巢,巢下长吁嗟。札札弄机杼,经纬曷敢差。
白头守孤灯,寂寂无声哗。自信甘蔗甜,人欲苦李嘉。
窥观五云端,烛焰红楼纱。独坐西风冷,年年对黄花。
孤城北面与山齐,山蔼苍苍度晓鸡。报得浈州春信早,户思弦诵野呼犁。
人生百寒暑,能经几离别。一别动十年,四十去如瞥。
甥舅若昆季,稚齿相蛩蟨。镫唇复砚尾,情境入梦咽。
去年京洛来,素衣泪痕湿。今年向苕霅,荆树骇摧折。
母氏鲜兄弟,门祚惧衰苶。努力加餐饭,无为百忧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