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在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满酌黄垆万户春,倒披紫绮八仙人。句中得妙陶元亮,酒里知名贺季真。
九酝调成花上露,一丸爊出鼎中银。老来不办追强对,分我馀光幸借邻。
曾君远游何所亲,潮阳太守君故人。豪士满堂皆赆别,嗟予四壁常家贫。
看君岂是弹冠客,闻道芹边久虚席。网罟宁加纵壑鳞,樊笼不掩冲霄翼。
家林别去且迟迟,道过温陵谒旧知。司校閒堂连别墅,参军遗像有新祠。
清漳山水旧城池,罗氏繁华昔在兹。驲路停骖空吊古,河桥买醉更题诗。
双旌出迓韩山口,未话乡心即携手。远道休愁馆谷稀,故人俸禄堪沽酒。
是谁画出潘家果。百琲珍珠颗。羡君原是柏梁才。记取桃梨橘栗李榴梅。
玉瓶金锁柏璃瓮。且作和羹用。须知仙树本蟠根。欲借花前一醉石州春。
三年客塞上,日夜怀旧丘。饥来迫我去,何暇为远谋。
四顾无一亲,此身如羁囚。悲风动沙漠,回首令人愁。
道路已漫漫,岁月复悠悠。丈夫四方志,至此何所求。
买船发河上,河水亦南流。携锄理荒圃,吾疾日已瘳。
飞雁至江浒,北风天始凉。是时禾黍登,斯人亦少康。
皇天降厚德,胡为私一方。燕赵及齐鲁,人饥或相戕。
奈何有积廪,如陵复如冈。生非肉食者,此忧心甚长。
亟谋树皋壤,剪茅覆小堂。我志亦易丰,岁祀有特羊。
石田逍遥心远逸,携手共作清溪游。风吹柳条映沙白,水涵舟楫兼天浮。
画中谁为石田老,潇洒纶巾欹白头。心远飘然若仙俦,意气已觉凌丹邱。
惜今二老不复作,空使感叹临长流。赖有衡山补遗墨,清溪明月至今留。
叠石江头峻如壁,舟人指云慈母石。慈母名兮不可闻,巉岩坑压秋江碧。
我闻慈母石,启我父母思。人有父母谁不思,我思父母偏伤悲。
忆昔生我童稚时,家贫日逐图生资。父母衣我宁自寒,父母食我宁自饥。
拾薪为我代灯烛,鬻衣为我买诗书。朝夕劝我苦勤读,戒我弗作庸常儿。
嗟哉我生命多疾,父母提携延岁日。忽朝卧病一呻吟,父母咿哑面如漆。
有时为我祝神祇,愿我早著蓝袍归。此时我心常感发,愿如夫子言无违。
嗟哉我生命多蹇,少年不第第已晚。况兼父母未死时,食不饱兮衣不暖。
今朝身为一命仕,薄俸聊堪奉甘旨。双亲已逝掩荒丘,薄俸翻将饱妻子。
有时举箸食新鲜,默默不知双泪涟。拭泪空将酒杯奠,酒杯不到阴容前。
慈母石,世稀有,汝在江头天地久。我思父母不得食,此恨当同汝不朽。
呜呼罔极恩难报,于今赖有移忠孝。行当竭力事明君,庶可扬名酬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