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乃欧阳修于公元1048年(庆历八年)知扬州时所建。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作者对他的恩师欧阳修怀有深挚的情谊,此刻置身于欧公所建的平山堂,自然思绪万千。“三过平生堂下”,是说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临此堂了。此前,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离京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都曾途经杨州,来平山堂凭吊恩师。“半生弹指声中”,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十年不见老翁”,是说十年前作者曾与欧阳公欢聚,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壁上龙蛇飞动”,是说欧公虽早已仙去,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他亲书手迹,其中有他的词《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瞻仰壁间欧公遗草,只觉龙蛇飞动,令人发扬蹈厉。此句以景衬情,睹物思人,令人为人生无常而感慨万千,低徊不已。
词的下片写听唱欧词而生感慨,道出缅怀之情。“欲吊”、“仍歌”均用欧词原句,既重现当日欧公风流自赏之态,又有欧公手植杨柳、所题诗词仍留存世间,可堪告慰之意。作者由过平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欧阳恩师的某些事迹,感念他的恩德;又由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恩师的某些遭遇,因此,当他凭吊逝者,目睹平山堂前恩师手植的“欧公柳”,耳闻歌女演唱欧词,自然会生发万千感慨。白居易说:“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比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算得什么呢?故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
苏轼受佛家思想影响颇深,习惯用佛家的色空观念看待事物。白居易诗云“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更进一步认识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苏词中传达的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在。
写来滑笏生绡影,不画云郎。却画云娘。毕竟娇柔易断肠。
若从水绘园中见,团扇宫妆。檀板新腔。也合梅花百首偿。
旧管竹竿仍万个,新栽桂树已三根。开除荤素兰花去,尚有梅庄插满盆。
十年浪迹逐飘萍,湖上逢君眼倍青。剧语几回春雪度,清歌一曲暮云停。
天涯韶景怜人日,地主多情念客星。醉去悄然心欲折,幽怀不为酒难醒。
堂背谖华黄鹄觜,堂下江波流瀰瀰。白头阿母在庭闱,寸草春晖感游子,颜师僧中学禅母。
谈空忆得离家时,屋头霜叶绕红紫,白云英英度娄水。
迎母南来奉甘旨,金缕赐衣光纚纚。献寿称觞母心喜,越州剃发睦州屦,千载高风差可拟。
初日照青桐,哑哑语慈乌。念母不复见,粉墨间新图。
君不见东家甲第连朱楼,千金买妾楼上头。筝笛琵琶间箜篌,俾夜作昼肆盘游。
妇姑勃蹊兄弟雠,不顾父母养而令父母忧。颜师颜师曾闵俦,乌乎颜师颜师曾闵俦,孝禅之书鲁春秋。
初夏朝气清,绿阴映竹阁。好鸟时来集,微风散林薄。
养疴丰暇日,坐卧对云壑。图书纷几席,茗碗常间错。
偶尔属篇章,怡情志简略。采药支短筇,寻泉踏芒屩。
岂曰谢浮荣,明志忠淡泊。抗心怀古人,萧然有真乐。
嗟我江湖人,野性实疏简。况从衰病侵,事事益以懒。
岂不思自强,所资乃有限。但爱江夫子,平生事高散。
维于读书动,昼夜不去眼。每劳从事贤,独使簿书绾。
挥署曾不劳,兼人信无赧。有时倦欲休,就席初不煖。
邻友更借书,丁丁叩门版。尤厌吏舍喧,牛羊閧棚栈。
不如归吾庐,静对日晼晚。诗成还示我,足以惊幽孱。
笑倚空樽谩咏诗,篷窗淅沥雨来时。昏昏暮色中桥畔,犹有青帘在短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