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
就苏轼的庐山诗而言,他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别开生面;他写的西湖诗“波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也独步古今。前者哲理趣味极浓,说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来,就常被现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观事物的真相。后者观察景物敏锐而深刻,譬如恰到好处。《观潮》一诗,也是继于以往人生体验,看清自己心随境转、杂念丛生的冲动之后的淡雅,不随着冲动妄念走。
从诗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常萦于梦寐。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它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千般遗憾,难以消解。可是后来攀登庐山,出任杭州刺史,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反倒觉得客观的景物究竟是旷世稀有还是平淡无奇,也不过是自己主观意识的驱动。烟雨的聚散飘忽,江潮的自来自去,似乎不再那么激烈澎湃,不过是风幡不动心妄动。
以禅理入诗的历代诗人都有,唐代的王维可以说是代表,因为他追慕隐逸恬静,后来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诗表现了出尘的思想。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都是例证。苏轼在经历过宦海风涛,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产生“及至到来无一事”的禅语,也是烦恼即菩提的真实价值。
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经历妄念躁动,转而豁然超越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所谓禅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强调“住静观心”、“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南宗则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以达到“无念为宗”。苏轼在诗中说的“及至到来无一事”,就是把自己妄念看清,恍然看清自己之后,细想这与苏轼当初未来时的千般期待、万分遗憾,显得很可笑了。
当日飞升云路赊,夫人原属旧仙家。莫将林下能诗女,轻比神仙萼绿华。
使君何所乐,乐在南湖滨。有亭若孤鲸,覆以青玉鳞。
四面拥荷花,花气摇红云。使君以游携芳樽,两边佳客坐翠裀。
鄞江鲜鱼甲如银,玉盘千里紫丝莼。金壶行酒双美人,小履轻裙不动尘。
壮年行乐须及辰,高谈大笑留青春。游人以看使君游,芙蓉为楫木兰舟。
横箫短笛悲晚景,画帘绣幕翻中流。贪欢寻胜意不尽,相招却渡白蘋洲。
日落使君扶醉归,游人散后水烟霏。紫鳞跳复戏,白鸟落还飞。
岂独乐斯民,鱼鸟亦忘机。使君今作螭头臣,游人依旧岁时新。
空馀华榜照湖水,更作佳篇誇北人。
白云在高丘,绿萝在深谷。中有冥栖士,云萝蔽茅屋。
独抱尚友情,缅遂硕人轴。古琴时复弹,古书还更读。
逍遥无外事,俯仰长自足。沮溺耕在野,姜叟钓渭曲。
伊人岂无心,耻衒荆山玉。将须凤来仪,朝阳满梧竹。
勌眼空花漫不分,偶随群彦集金门。扁舟只拟追张翰,一壑还期置谢鲲。
枫叶旧诗多冷落,梅花归梦几黄昏。与君此去如休暇,莫厌相过共酒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