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就是说,多少年过去了,人变了,和尚死了,物变了,寺壁坏了,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当年在雪泥上留下的鸿爪,象是雪化了,这些爪印也不见了。言外颇有为人生的短促叹息和对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
最后两句,作者自己加了个注脚:“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是说:当年要去赴考时,我骑的马在渑池西边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没法子,只好骑着小毛驴到渑池。所以诗中说:你还记得吗?当时我骑着小毛驴在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么遥远,人是那么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驴也累得叫个不停。诗人抚今追昔,抒发了对人生的深深感叹。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当飞鸿远去之后,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痕之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作者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发出对人生的见解。用雪泥、鸿爪作喻,较之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要形象、蕴藉得多。根据清人查慎行《苏诗补注》记载,这个比喻是化用《景德传灯录》中天衣义怀禅师的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苏轼的比喻非常生动、深刻,在宋代即被人称道,并被作为诗人“长于譬喻”的例证之一。“雪泥鸿爪”这个成语也就一直流传至今。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前四句不但理趣十足,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纪昀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
五、六句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
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此诗的重心在前四句,而前四句的感受则具体地表现在后四句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全篇圆转流走,一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
无人嫌夏雨,众木共欣荣。已办黄梅熟,还将绿叶生。
送春无物色,尽日是檐声。处处桑麻长,阴阴桃李成。
风翻蒲水白,烟共草天平。山色沈冥久,朝来两黛横。
望入南云无去鸿,凭谁持饷一瓶空。诗来万里燕台下,寺在三山冶县东。
戏瓦空中万见水,挂幡窗外自摇风。我今也拟辞簪绂,去作岩居三老翁。
宁为无根萍,不学东流水。萍踪有时合,水流去不已。
忆昔秦关识面初,郎君白晰无髭须。古文金石恣探讨,墨沈淋漓襟袖涂。
自我归吴羽融倦,流水登山不得见。黄金台上忽相逢,丛筱园中邀茗战。
络纬秋残去马骄,乌头白尽风萧萧。欲著《子虚》无狗监,廿年声价轻鸿毛。
君家本住凤城下,慷慨悲歌近已寡。捧檄高堂愿未酬,三复《南陔》补《小雅》。
回头八水声呜咽,树断云连又惜别。春风吹面塞垣行,还期同醉关山月。
圣代平津阁,谁当不世贤。鸿儒登禁闼,骏烈耀台躔。
崧岳生申日,东山卧谢年。小亭临曲水,别墅在平泉。
金鼎调羹匕,丹丘笈玉编。改衣中府币,置酒大官钱。
绮席排云丽,朱轮映日鲜。玉箫花里度,瑶草座中搴。
忆昔鹏抟海,旋看鹤上天。沧溟云九万,岱岳里三千。
射策终军少,传经戴圣专。文章千古上,器略万夫前。
铃阁金莲炬,仙扉玉版笺。宫霞春烂漫,苑草日芊绵。
鹤禁清班邃,银宫内渥偏。浮丘输羽翼,绮里奉周旋。
苦口皆良药,成功考细旃。翊龙升碧汉,捧日出虞渊。
问道朝三接,酬庸岁九迁。群材齐入彀,百辟绝随肩。
斗际尚书剑,花阴学士砖。韦贤新相汉,郭隗旧师燕。
凤阁云霄上,鸾台日月边。虚心收物表,朗鉴洞几先。
谈笑回元化,从容镇八埏。系还南越组,荡尽北门烟。
吐握终无倦,包藏细不捐。星回三殿履,月上五湖船。
窈窕云归岫,苍茫楫济川。儿童趋画毂,父老认金蝉。
春色南山雨,秋香北渚莲。只今门似水,自昔道如弦。
弥系苍生望,难耽绿野便。小夫惭濩落,早岁荷陶甄。
地忝青藜阁,吟虚白雪篇。逢人惟说项,下帐每延宣。
溲渤归丹录,驽骀受玉鞭。病抛池上佩,贫种汶阳田。
世态鸢衔腐,人情蚁慕膻。冥心求避俗,野迹慕逃禅。
试检南华颂,遥登北海筵。怀恩心耿耿,为寿舞翩翩。
欲访三山路,长年證偓佺。
画栋丽晴霞,飞甍接天汉。虚棂纳青山,巍轩贮黄卷。
缅怀创楼人,胸襟蕴奇算。相去数百年,坐阅成一旦。
想当读书日,研精固忘倦。浮云变盛时,短世惊薄宦。
我欲登斯楼,烟云聊把玩。感慨三抚阑,临风寄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