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片重在赞扬赵晦之不以个人升沉得失萦怀的胸襟和品德。开头一句“贤哉令尹”,赞颂之情溢于言表。接着以“三仕已之无喜愠”来加以申述。这里运用了出自《论语·公冶长》篇中的典故,概括了赵晦之出仕与罢官两方面的经历,以及赵晦之的忘怀得失的主观态度。在官位观念极重的封建时代,赵晦之这种超脱的态度是十分难得的,所以苏轼以“贤哉令尹”相许。苏轼这样措辞,表达了苏轼对失官的友人的理解、敬重和宽慰。后两句转到说苏轼自己,很有点自愧不如、自惭形秽的意思。这是苏轼的谦虚,而苏轼对赵晦之的推重以及惜才的心理,也见于言外了。
下片紧承上片,写自己归隐田园的愿望。“二顷良田”,用了《史记》中的典故,带有几分幽默感。:当初由于“良田”全无,才走到仕途上来的。可是出仕与归田相比,苏轼此时企图选择的还是归田,“不如归去”。然而说是归田,却是无田。这下,苏轼不知道怎么办,在结尾处,苏轼打趣说:还是回去吧,要等到有良田不知是何年何月呢。由此可见苏轼归田(实际是退隐)心情的迫切。这样写,表现了苏轼在出处之间徘徊的人生态度,但主要还是为了进一层淡化赵晦之的功名心理,消除可能因罢官而引起的失落感,表明自己是同道之人。在当时情境下,这是最得体也最有效的宽慰之辞。
全词,采用对比、用典的写作手法,以散文句法入词,引用《论语》中的语句,以及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语句,表达了苏轼体贴慰勉的情意。
都门供张设祖道,冠盖如云声浩浩。送车百两知为谁,太傅少傅同归老。
道傍观者为泣下,贤哉大夫能自保。酒酣礼毕辞决去,脱若林泉放鱼鸟。
当时宣帝重法律,视遇公卿同隶皂。杨恽所坐秪语言,赵韩之诛亦草草。
故令二傅动归心,未必筋骸果衰稿。父子相随出汉关,归来自觉故乡好。
黄金散尽宴亲宾,日治酒殽供洒扫。肯将田宅遗子孙,清白传家最堪宝。
寂寥千载想风流,知止不辱何其早。
从征万里走风沙,南北东西总是家。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莲花。
敝裘透尖风,畏寒寒已作。木石枯与居,僵立更偃卧。
何来黄一枝,春光暗引破。栗玉色可玩,雕蕾圜不大。
百卉久矣腓,天公闲岂奈。巧返玉梅魂,染酥未嫌涴。
雏蜂缀点点,丛玲悬个个。鼻观香屡吹,更讶熏百和。
饮非主人癖,清醥出亦颇。对花壶细倾,稍稍压清饿。
因思坡谷眼,标题定弗过。萧然世外姿,宁屑落尘堁。
纸帐掩不眠,铜炉拥还坐。句子效陆郎,冷淡完旧课。
士夫丹青贵真气,元酒太羹味无味。乘雁双凫集海滨,苍茫荒率今人弃。
我朝妙手埒前贤,高空激宕推南田。无心凑拍到简淡,毫端所触天机全。
四海藏家益偏慕,赝鼎轻清事风趣。媚人姿态半模糊,安得纷披笔如铸。
忆昔搜罗卅载亲,每从妙迹探迷津。烽烟红透碧山赤,云箧全抛什袭珍。
扁舟挈眷渡江出,深悔当年性坦率。破家一旦不堪忧,是卷伴行逾友密。
白云墨戏多村墟,鲜得全山力有馀。钩皴无痕笔可数,墨花零乱秋林疏。
痴翁富春久阒寂,白石耕烟曾并觅。一曲当场众迹空,短笺劲敌无胥戚。
五次迁移容膝安,客中难解百忧攒。昨闻江上恶氛静,适园尚得留丛残。
园居宜究临池妙,千百规模功力劭。预求佳句壮归囊,姑赘芜言君莫诮。
西池金母證前身,到处逢人说有因。此日绮筵陈锦绣,当年节操励松筠。
斑衣绕膝称贤子,扶仗从头溯苦辛。花甲良辰周复始,频添鹤算颂千春。
鼓声响答缶声喧,歌笑声多日易昏。尚有乐农遗意在,要知此地近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