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片,追忆歌妓、侍女的深情与作者的思念。“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点明即将渡江的时间与行踪,突出描绘想象中的繁华秦淮。秦淮有歌女成群的黄金河畔楼台。唐代诗人杜牧《泊秦淮》唱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宋代诗人贺铸《秦淮夜泊》也唱道:“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隔岸开珠箔,临风弄紫箫。”忆起王胜之昔日秦淮之风流,更加深恋今日秦淮的韵事。接着写宿处“月明”时,笔锋一转,突然有人吹起悲哀的笛声。这是受主人之爱而又得不到真情的凄楚之音,难言之音。吹笛者不知是谁,最后两句,引用六朝“王谢女”故事,作了回答。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金陵五题》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正是这“旧时王谢堂前燕”,烘托出了欢送王胜之上任之歌妓深情:既吹笛“多情”,又“相逐过江来”。
下片,写情势不许,情爱成影,有难言之隐。第一、二句,点化活用宋玉《高唐赋》中神话。巫山神女比喻“相逐过江来”的歌妓与侍女;将其神话比作情爱,尚未成真而今又分离了。作为歌妓,就是歌妓,官人无论如何喜爱,但要成为真正情爱是难越过封建社会等级观念障碍的,自然“相逐过江来”的歌妓与侍女,只能“云起未成还又散”,令人“思量好事难谐”。第三、四句,从两个方面点明“云起散”,“好事难谐”的原因:一是“凭陵”逼迫,情势不允许;二是“急桨”人催促开船不容犹豫。所以“两相催”成了这种不得不分离的现状和难言之隐的伤痛,“妓婵娟,不长妍”(孟东野《婵娟篇》)。最后两句“想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为点题之笔,道出了东坡十分同情歌妓的心底之言:将心比心,心心相印,悔而又晚,隐痛难言,此恨绵绵无尽期。
这首词原本为送王胜之龙图至南都之作。只因即歌妓与侍女陪送之事,而转到写这些底层女性无主的命运。在官人当政春风得意时,这些歌妓与侍女就是“王谢女”;当官人贬谪或迁移不得志时,这些歌妓与侍女则成为“归去”女。作者批判昔日的秦淮韵事,同情眼前吹奏哀笛的歌妓的凄凉命运,就充分反映了他不为世俗传统观点束缚的新型妇女观。
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衾听子规。
诵熟神农本草经,夜深猿鹤亦潜听。世间三百来般药,用著医人尽有灵。
华辀戒昧旦,之子赴北阙。丛林无繁条,天气正十月。
中逵判绸缪,岂不念鹣蟨。赠子金琅玕,呐呐心结愲。
京观多缁尘,终风永夕发。修坂无逸轨,知者备失蹶。
故家亦有欢,浮荣亦有歇。志士无间居,国忧固臲卼。
持子东门行,微言不堪说。
主人碧岩里,为余话幽栖。真诀自从茅氏得,风流还与远公齐。
满堂空翠如可扫,而君解来一何好。白玉麈尾谈重玄,琉璃砚水常枯槁。
苍苍云松,拂彼白石。世人闻此皆掉头,就中与君心莫逆。
袖拂紫烟去,空中闻天鸡。借问苏耽鹤,早晚向江西。
大妇主缣机,中妇裁春衣。小妇新妆冶,拂匣动琴徽。
长夜理清曲,馀娇且未归。
游乐之溪清可沿,天风剡剡山盘盘。愈行愈深愈幽邃,疑有仙者栖神丹。
樛木怪藤鸟鸣答,绿潭青壁龙嬉蟠。徘徊赏爱不能已,步步驻目摇荒寒。
寒云平凝帟帷妥,急霰乱下珠玑完。忽而两厓苍苍散花雪,板桥石路浮霎乾。
交迎密扑迷欲眩,怯下疑高行自难。凭涧茅房所居雅,叩门烟火相依安。
澄渟夜气造宁极,婴冒晓冻追殊观。忍触珑璁纵健踏,喜聆环朗藏鸣湍。
垂蕤不动偃杉竹,悬柱偶脱争岩峦。前源未穷取危磴,直上百折陵巑岏。
新爪痕痕过饥虎,高翰叶叶游飞鸾。□然独立倚霄汉,波涛翻海镕银宽。
双瞳四彻洞万境,肯与尘界循忧端。蹇余看雪知几处?何如此时望仙峰上看。
仙之人兮来不来,浩浩元气与我同朝餐。
晴光上柳条,结伴戏花朝。歌近舟沿岸,人开马度桥。
雷峰看塔迥,葛岭弄泉遥。日暮争门入,衣香满路飘。
寓意喜神谱,含毫惬素襟。墨花三两点,已见天地心。
举趾一何高,脩颈宛回顾。只影踉蹡行,眷然慕俦侣。
岂忘赤霄上,盘桓此池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