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性爱好登山临水,对祖国山河具有浓厚的兴致。政治上的失意,使他更加纵情于山水之间,以领略人生的另一种乐趣。这组七律,即既写其游山玩水之乐,又抒其心中感慨。
第一首前二联诗人的万端感慨已涌现于笔端了。诗人到杭州任,至此时已届三年。三年来,虽与知州陈述古唱酬往还,交谊颇深,但仍遭人排挤,故曰:“推挤不去已三年”。仕途既艰,则该稍敛锋芒
熙宁初,因为诗人数次上书论新法不便于民,退而亦多与宾客讥诮时政,其表兄文同就极不以为然,故在他出为杭州通判时,就有《送行诗》相赠:“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可是诗人不听,继续不断作诗讥刺新政,诸如《山村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等等,不一而足。所以诗人自己也觉得好笑:这就怪不得连那鱼鸟也要嘲笑我的顽固不化了。首联诗人慨叹自己实在过于“赋性刚拙,议论不随”(见《乞罢学士除闲慢差遣札子》),便也怨不得自己不能“放归江北路”了。诗人杭州之任,虽属自愿请行,但也形同放逐(那是由于政敌的攻击,不使安于朝廷),因道:放逐南来,既未蒙赐环,我也就乐得任性逍遥,这可是天教我“看尽浙西山”了。浙西这一带是山明水秀之区,真够诗人尽兴游赏的了。颔联在达观之言的后面,强抑着内心的愤懑。
诗人为首,一行三人,迤逦而行,尽管感慨丛生,然而去游寺,毕竟是令人高兴的事,故而下面二联便转笔写同游者,写他自己随兴赋诗的心情。
尚书,用毛玠典故。毛玠典选举,所用皆清正之士,故曹操尝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三国志·魏志·毛玠传》)处士——唐末诗人方干,终身不仕,隐居于会稽鉴湖之滨,以渔钓为乐,时号“逸士”。颈联先赞美县令毛国华是有清风亮节的毛尚书之后,又将县尉方武比作“风流水石间”的处士方干。同游者既都是清流雅望之士,诗人自然觉得十分难得:“一笑相逢那易得”,由不得他不兴致勃勃起来。诗人兴来必要赋诗,又自以为“数诗狂语不须删”——这几句诗乃我率真狂放的本色之言,不必过于认真,推敲删改。
年来百念冷于灰,梦到江湖又一回。从此故人音问近,洞庭秋色雁初来。
酒徒不复少年时,白发狂歌亦未衰。更与春风酬一醉,好花犹有两三枝。
少期学古老逾遥,冗籞人间敢树杓。阶闼静中聊隐几,江湖随处与停桡。
形骸有幸留衰白,文字无功谢琢雕。犹蓄狂言思一发,青枫魂梦冀君招。
弱骨怯天冬。满地黄花憔悴同。云母屏边休伫立。
防风。乌头却似白头翁。
自笑寄生穷。愁脉难将草木通。泉石膏肓甘遂老,从容。
领取云山药饵功。
几年枯寂学全真,一握兵机运鬼神。骄养义儿皆判死,灰心禅客亦投身。
独承利镞生如剩,遍散黄金家益贫。直欲填桥跨沧海,先声万里走波臣。
学者行道,敝缊亦称。使齐光华,偶为肥轻。周急之言,君子所令。
答问允严,理皆先经。
开遍茶蘼,飞残榆荚,送春已自无聊。黄昏无奈雨潇潇。
愁更照、菱花双影,看半臂、寒到今朝。偏长是、朱栏爱凭,倦亸云翘。
红笺才去,果骝宛转,驮得人娇。暂偎他翠袖,容易香销。
拼一晌、温存软语,银灯下、懒炙琼箫。重帘外,春泥涴屧,花叶莫轻招。
石丈岩岩孰可俦,苍天终古自悠悠。我来说法无人会,只有山前暗点头。
春来非是爱吟诗,诗是田园尽兴时。蓐食出门天欲曙,荷锄归路月相随。
踏青漫有心情在,耕绿宁甘体力疲。个段工夫偿不足,春来非是爱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