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旬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这首诗作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其时,苏轼54岁,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是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卑事小国,国弱臣辱,做这样的使臣内心是屈辱的。苏轼写诗送别,尽劝慰告诫之意。
征马隔林鸣,双旌忽背行。白头橑远梦,红树促归程。
银管书生去,铁衣老将迎。羌胡知姓字,檄草在边城。
闹蛾灯宴围珠幕,璁珑四弦低奏。帽影欺钗,鬓香惹钿,良会天涯逢又。
连宵殢酒。甚易醉今筵,再难消受。翠簟红衾,为怜清夜梦孤负。
且复及时行乐,把还乡雁思,耐过重九。濯濯吟腰,棱棱剑骨,多被风怀摧瘦。
银壶听久。渐月气收篁,露光添柳。漫折屏间,湘花霜半帚。
北门古深严,论思寄筹度。自非鸿才士,训诰何由作。
夫君出巴蜀,文采动京洛。十年掌丝纶,摛藻扬景铄。
荆璞抱瑾瑜,龙渊淬锋锷。肯献《上林赋》,宁居天禄阁。
即今观浙江,眷恋睎金雀。黄图郁紫氛,绛节生碧落。
依然难为情,清霜养飞藿。
夕照台前烟树合,契丹城下水云开。却逢李郭同舟渡,可遇山王隔竹回。
十里平皋明晚镜,两堤青霭入残杯。笔床茶灶依然在,不见天随放鸭来。
挂席雄风在,吾将涉洞庭。乾坤万顷碧,今古数峰青。
月落鱼龙寂,山空草木灵。邅回南去路,屈贾旧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