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绝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耸立江水中央。
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
有客舟从那里而来,桨声流水间船身抑扬。
沙滩平坦,微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
两山如发髻屹立,正对江水之境,二美梳弄新妆。
船中商贾,切莫轻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注释
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他是唐朝的宗室,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官至右武卫大将军。《新唐书》、《旧唐书》均有传。他的山水画被称为“李将军山水”。
大孤小孤:指大孤山、小孤山。两山屹立江中,遥遥相对。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东南鄱阳湖中,一峰独峙;小孤山在今江西彭泽县北、安徽宿松县东南的江水中。
搀:刺,直刺。
低昂:高一低,起伏不定。
峨峨:高耸的样子。这句以女子的发髻比拟大小孤山水雾缭绕的峰峦。
“晓镜”句以妇女的梳妆镜比喻江面、湖面。
贾(gǔ)客:商人。
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这两句说,船上的商人举止不要轻狂,美丽的小姑早已嫁给彭郎了。这里形容江山秀美,人们不能自禁其爱。当地民间就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赏析

  这首题画诗,是宋神宗元丰元年(l078)苏轼任徐州(今属江苏)知州时创作的。题中李思训,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一作右)武卫大将军,世称李将军。他的山水画多以青绿胜,明代画论家董其昌说他是山水画“北宗”的创始人。宋代《宣和画谱》评其画:“皆超绝,尤工山石林泉,笔格遒劲,得湍濑潺湲、烟霞缥缈难写之状。”可见他的着色山水画同王维的水墨写意山水也有相似之处,都重视意境创造,使画中有诗。苏轼题咏的这幅《长江绝岛图》早己不存,今存《江帆楼阁图》是青绿山水,颇有郁勃、恢宏的盛唐气象,相传是李思训墨宝。

  诗意解析

  这首诗构思缜密,章法严整,层次分明。依其诗意的进展,可分为三段。开头五句为第一段,描绘长江和绝岛,是对这幅画内容的总概括。“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山色苍苍,水光茫茫,点明这是一幅青绿色的平远山水,而且画面浩淼空阔。“大孤小孤”,指大孤山和小孤山。大孤山在江两九江市东南鄱阳湖中,四面洪涛,一峰独峙;小孤山在江西彭泽县北、安徽宿松县东南,屹立江中,与大孤山遥遥相对。苏轼说二山皆在“江中央”,可知李思训所画的未必就是大小孤山,而是苏轼在观画中感到这两个绝岛的形状与位置同大小孤山相似,遂想象它们就是大小孤山,并以此展开诗的艺术构思,为诗的奇妙结尾埋下伏笔。“崖崩”两句具体描写“绝岛”即大小孤山,这是画面的中心。这两座山四面环水,山势险峻,山上丛林茂密,一棵棵高大的乔木好像巨柱巍然耸立,直插云端。德国文艺理论家菜辛在《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一书中说:“诗描绘物体,只通过运动去暗示。诗人的妙技在于把可以眼见的特征化为运动。”苏轼兼擅诗画,对诗画各自的艺术特长和局限有深刻的体会,因此他描绘长江上的这两个绝岛,不作静态的刻划,而是通过运动去暗示和展现。“崖崩”,写山崖太陡峭而引发崩塌;“路绝”,写山石滚落,堵塞了道路;“猿鸟去”,写猿鸟惊惶四散,消失在深林中。“搀”(chàn),刺,插入,这个动词也赋子静穆的乔木以刺天的动态和气势。画幅上并没有猿鸟,但诗人不说“无猿鸟”而写“猿鸟去”,仿佛他亲眼见到猿鸟纷纷逃进了密林,这是诗人灵心虚构、无中生有的妙笔。

  韵律变化

  “客舟何处来”以下四句是第二段,写画中小船。笔者欣赏过传为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的摹本,幽以“江帆楼阁”为题,但画面上以江岸楼阁和树石为主体,那几只帆船是很小的,所以我猜想苏轼题咏的这幅《长江绝岛图》,大概也只有一叶小舟吧。然而这不起眼的一叶小舟,在苏轼的笔下竟占据了诗的中心。他先用一个疑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再以生花妙笔,反复描写、渲染。棹(zhào),船桨。“客舟”两句说,这只客船从哪里来?船工划桨时唱的歌声在江心水上忽抑忽扬。南朝梁代诗人丘迟《发渔浦》诗有“棹歌发中流”句,苏轼去掉“发”字添加了“声抑扬”三字,这抑扬的棹歌声便在读者的耳际萦绕回荡。“沙”,指沙岸。“软”,柔软,细弱。低昂,犹俯仰。“沙平风软”两句,诗人恍若置身画中,登上了客船,眺望前方:沙岸平旷,江风轻柔,江上远景望无际。江波一起一伏,诗人观看江中孤山,也随船一起忽高忽低,时俯时仰。熙宁四年〔1071)六月,苏轼写了首拗体七律《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第四句是“青山久与船低昂”,第七句是“波平风软望不到”。苏轼这首题画诗又重复用了这两句,上下只换了“沙”、“孤”二字。可见,这是诗人船上观山亲身体会而获的得意之句,表现出人们乘船时都有所感受却从未有人用诗句传达写出来的情景兴味。人、船、山一起低昂,而且是持续地长久地低昂。这种动态多么新鲜美妙,有旋律节奏感,充满逸趣,苏轼仅用“孤山久与船低昂”七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了,真是才华横溢,大家手笔!绘画是视觉艺术,画家用颜色、水墨、线条在纸上描画出的景象,读者的眼睛直接看得见,因此,绘画形象的鲜明性、直观性,是用语言符号作为表现媒介的诗歌比不上的。但人有多种感觉最主要的审美感觉是视觉和听觉。绘画只能够表现视觉,而无法表现听觉,还有触觉、味觉、嗅觉。绘画是空间艺术,一幅画只能描绘在一个空间中的瞬息情景。诗歌却是灵活地结合着空间的时间艺术,它不宜于描绘静物,却可以自由地用语言表现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动作。在这一段诗中,我们见识了苏轼精通诗画艺术奥秘的本领。他先用“棹歌中流声抑扬”添加了画上没有的悦耳歌声,再以“孤山久与船低昂”表现长久持续的动态,从而在再现画境中充分发挥了诗歌的特长。

  动态诗境

  画面上的景物己写完,无声的静态画境己转化为有声的动态诗境。按照一般题画诗的作法,诗人或对画中情景加以赞美,或对画家与画作发表评论,诗即可完满收结。大诗人苏轼却妙脱蹊径,迥生慧心。他利用有关大小孤山的民间传说,挥毫落纸如云烟,写下诗的第三段,开拓出一个奇丽浪漫、谐趣盎然的新境界。峨峨,高耸貌。烟鬟,女子发髻。晓镜,早晨照的明镜。贾(gǔ)客,商人。小姑,即小孤山。彭郎,即澎浪矶。欧阳修《归田录》卷2载:“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疑然独立,而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这四句诗说:大小孤山的峰峦,在水雾缭绕之中,宛若两个女子高耸的发髻。看,她们在早晨照着明净如镜的江面梳理新妆呢。船上的客商,你的举止不要太轻狂了,美丽的小姑早就心有所属,她在前年己嫁给了英俊的彭郎。前二句,诗人妙以女子发髻比喻二山之峰峦,以镜喻水面,又以女子晨起对镜梳妆形容江中二山。结尾两句,更把比喻、拟人、谐音双关等表现手法融于一炉,根据小姑嫁彭郎的民间故事戏为谐语。于是,诗人对祖国如画江山的深清赞美,对李思训绘画作品的高度评价,也就含蓄风趣地自然流露出来。从诗歌意境创造的角度来看,诗的第三段是从前二段写实的基础上恣发奇想、凭虚营构的。“峨峨两烟鬟”与“小姑”,同“大孤小孤”首尾呼应:“舟中贾客”也与“客舟”上下承接,使诗的意境完整浑成。清人纪昀赞扬此诗“绰有兴致”,却贬斥“末二句佻而无味,遂似市井恶少语,殊非大雅所宜”(《纪评苏诗》卷17)。这位纪老夫子貌似高雅,但这几句话已暴露出他偏狭、保守、酸腐的审美趣味。提倡性灵说的袁枚评:“‘小姑嫁彭郎’,东坡谐语也。然坐实说,亦趣。”(《随园诗话》卷16)主张诗歌要有“细肌密理”的翁方纲说:“‘小姑’即上‘与船低昂’之山也,不就俚语寻路打诨,何以出场乎?况又极现成,极自然,缭绕萦回,神光离合,假而疑真,所以复而愈妙也。”(《石洲诗话》卷3)袁氏肯定“小姑嫁彭郎”句的谐趣,翁氏对此句之妙作了美妙的赏析,笔者十分赞同。

  语言节奏

  在这首题画诗中,苏轼还发挥了诗歌语言节奏感与音乐美的特长。诗题中虽无“歌”、“行”这类字眼,但我感到他是用七言歌行体来写这首题画诗的。全篇十三句,有八个七言句,三个五言句,两个三言句。开篇是两个三言句,以下两段以一个五言句或两个五言句起头,这使诗歌具有活泼的民间歌谣风味,又是七言歌行以七言句为主,交织穿插三、五言句的常见体式。通首押声音清亮的下平声阳韵。诗人有意运用“苍苍”、“茫茫”、“峨峨”等叠字词,,还有“崖崩路绝”、“沙平风软”句中对仗,又重复“大孤小孤”、“孤山”、“小姑”等词,形成了流丽圆转、回环往复、舒缓起伏、悠扬和谐的声韵节奏。这恰好与客舟摇漾、山船俯仰的情景相适应,使诗歌的境界美与音乐美完美统一。清人方东树称赞此诗:“神完气足,遒转空妙。”

创作背景

  这首题画诗,是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今属江苏)知州时创作的。题中李思训,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一作右)武卫大将军,世称李将军。他的山水画多以青绿胜,明代画论家董其昌说他是山水画“北宗”的创始人。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报恩为豪侠,死难在横行。
翠羽装剑鞘,黄金饰马缨。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

百花争向傅亭开,独有妖红最后栽。不是锦江新样锦,蜀妃魂挟楚云来。

几回客舍共衔卮,便是天涯作别时。明月渐生沧海上,西风何处寄相思。

樽酒共因依。昨是今非。夜凉斜月转庭西。疏翠接墙梧叶动,魂影梦迷。

往事记依稀。未忍重提。露华和泪点单衣。偏听孤鸿天末语,风紧云凄。

可笑陵阳太守家,闲无一事只栽花。
已开渐落并才发,长作亭中五色霞。

囱开觉山近,院凉知雨足。淡月透疏棂,流萤度深竹。

心空虑仍澹,神清梦难熟。起坐佛灯前,閒抽易书读。

天香万斛。尽贮入魏台,辟寒金粟。谁唤仙娥睡起,露妆烟沐。翠云裙袖黄云袜,倚秋风、乍惊郎目。恨无明月,高烧蜡炬,分阴丛绿。深照见、凉禽并宿。爱摇滟琼杯,花影堪掬。寸梦丝缘旧约,尚堪重续。何时卜隐西湖上,葺缃荷、芳杜为屋。小山人远,魂招不来,谩歌遗曲。
白白黄黄自岁寒,诗人但作菊花看。
牡丹茉莉非吾事,自是时人被眼瞒。

万种闲愁,堆叠起、问谁能扫。看此日、幻朱成碧,世情颠倒。

药味便佳痴莫去,花香有韵饥难疗。望玉楼、十二瑞烟飞,云梯杳。

莺语倦,蝉声闹。添别思,怜同调。听子规啼断,几多悲悼。

念旧不归华表壑,避喧枉忆南山豹。倚危楼、湘水一帆风,空凭眺。

天将划隋乱,帝逢六龙来。
森然风云姿,飒爽毛骨开。
飙驰不及视,山立俨莫回。
长鸣驰八表,扰扰万驽骀。
秦王龙凤姿,鱼鸟不足摧。
腰间大白羽,中物如风雷。
区区数竖子,缚取如提孩。
手持扫天帚,六合无尘埃。
艰难济大业,一一非常材。
惟时六骥足,绩与英卫陪。
功成锵八鸾,玉辂行天街。
荒凉昭陵阙,古石埋苍苔。

翔凤楼。遥望与云浮。歌声临树出。舞影入江流。叶落看村近。天高应向秋。

帷开见钗影,帘动闻钏声。徘徊定不出,常羞华烛明。

寂寂卧空昼,忧怀忽无端。
揽衣乱西涧,复此凌西山。
春事已无多,半消霜霰间。
狂风更甚雨,时蔽江南天。
寒草昔衰靡,及北秀平阡。
日晚幽阳生,余光草中妍。
徘徊桃李花,瑟瑟飘寒烟。

海族群吹浪,疆臣远负戈。田功相与劝,水利至今多。

垂柳家家树,回流处处科。白头遗老在,怀德涕滂沱。

别馆朋簪盍,华堂燕俎齐。手香思露橘,齿冷怯冰梨。

桐影迷金井,苔痕上壁题。共怜今夜月,亦解照秋闺。

两山劈相对,体凹而头出。怒势角终古,欲磕仅不磕。

飞瀑自顶来,悬喷下离壁。惊飙忽吹过,左抟或右结。

急裹万串珠,疾圜千捧雪。立下触巉岩,一跌扑再跌。

回飙忽吹转,团物上未擘。磕石复一响,片片始飘屑。

风伯太奔忙,雷君喊无歇。百灵不暂停,混沌至今日。

慰公适语我,夜同老僧榻。听说大龙湫,惊起唤奇绝。

恍若置此中,狂叫荡魂魄。足仄不得收,目瞬不计睫。

始叹世外奇,天地偶一设。老僧既善状,得过慰公舌。

慰公既善谈,得入杲叟笔。山神最遥待,高僧与词伯。

请更说匡庐,泉声落三叠。

溪山环绕古城深,贤尹开轩日醉吟。大抵清虚虽得地,从来安静本由心。

朝挥玉麈风生座,夜抚瑶琴月满襟。应笑陶潜种杨柳,五株门外不成阴。

一室萧疏甚,禅床印佛宗。
树阴生石藓,茶鼎带松风。
去去水千里,行行山几重。
佩琴与诗卷,回首翠微中。
就身打劫壮吾曹,唤得贤侯智眼高,
忿色不知何处去,珠回玉转透云袍。
心佛物兮俱不是,坐断舌头除药忌。
横拈倒用总由他,活捉魔群穿却鼻。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