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小令写春日少妇的寂寞。上阕前二句以瑰丽的彩笔描绘出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鹅黄的新柳,娇红的桃杏,映着青青的芳草,织就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春到青门”四字极有诗意,词人把春天来到人间的景况形象地比拟为春姑娘翩翩地来到大自然的芳草青青的门槛,这想象是多么新奇,美丽而又得体贴切,“柳色黄”三字也用得妙,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季节,柳梢最初缀着的是米粒大的新芽,而新芽初茁之际,柳条上便缀满了鹅黄的嫩叶,渐渐才变成淡绿碧绿的成叶。前人有“柳垂金线拂平桥”之句,即是描写这一“柳色初黄”的情景。次句“一梢红杏出低墙”一出,画面就更为之增色,,在鹅黄淡绿的背景上加添了绯红瑰丽的一笔——一枝红艳艳的杏花探出低低的墙垣,呈现在我们眼前,就益发感到春色的迷人。北宋词人宋祁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南宋诗人叶绍翁也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绝唱,但他们皆在冯延巳之后,从字句的安排与意境的经营上都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后二者较之前者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最早能吟出这样佳句者却有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
前二句对于“莺窗人起未梳妆”来说是一种反衬,即以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与万紫千红来反衬人物的慵懒无绪与黯然寂寞。“莺窗”这一意象也捕捉得十分美妙,它使我们听到窗外莺啼的婉啭,也使我们联想到草长莺飞的美丽意境,还使我们想起“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名篇。黄莺儿真的惊破了丽人的好梦了吗?她悻悻地、懒懒地起了床,却恹恹地、迟迟地不去梳妆打扮。“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悦己者远在他乡,是没有心思去拭容饰貌的。
下阕紧承上阕第三句,描写少妇起床后呆呆地出神、默默地痴想的神态:方才在绣帐中萦回的别梦已成为依稀的碎影,而玉炉中袅袅香篆更增添了心境的寂寥。“玉炉空袅寂寥香”一句,把女主人公寂寥的心境形象化:她那落寞心绪正象袅袅香篆悠悠地舒卷、轻轻地飘散着。词人在这里找到了一个最能外化主人公心境的意象。尾句“闺中红日奈何长”乃点题之笔,良辰苦短,愁日倍长,这是人的心理时间在起作用。对于一个无所事事只盼良人归来的闺中少妇来说,她肯定感到时间是无可奈何的漫长。这也正是有闲阶级的妇女不幸之所在。
自古猾者胡与羌,胡羌相连动朔方。奸谋阴就一朝发,直欲截割吾土疆。
遣使持书至阙下,四方物论如沸汤。天子仄席旰未尝,相君日暮犹庙堂。
彦国感慨请奉使,誓将摧折其锋铓。受诏驱马出都门,都人走观叹且伤。
猾胡闻风已厌伏,聚听大议羞乱常。愿如故约不敢妄,脱甲争献宝玉觞。
旆旌威迟还上国,所至观者如倾江。杖父奔蹶喜出泣,妇女聚语气激昂。
至尊虚怀坐赭床,中人催入见未央。对久赤日下辇道,翠华影转熏风凉。
归来堂上拜寿母,宾车塞破甘泉坊。衣尘未涤又出使,往来绝域如门墙。
已知高贤抱器识,因时与国为辉光。不烦一甲屈万众,以此可见才短长。
彦国本为廊庙器,何祗口舌平强梁。使之当国柄天下,夷狄岂复能猖狂。
门无杂客往仍还,趺坐澄心定水寒。清净苦嫌千日酒,萧閒惟事一铢檀。
眼中金屑全无用,髻里明珠得自看。作止更能除任灭,已无禅病自轻安。
案积如山卷。尽从容、手书耳受,移时散遣。暇即携觞兼召客,王版银钩光泫。
频倒屐、莫辞重茧。为续鸾弦酬凤髓,便以胶、投漆情还浅。
腾尺木,素怀展。
九龙七级龙光显。忆登高、攀萝直上,指挥轮扁。下视桑麻成世界,听彻云中吠犬。
料四牡、驰驱不免。若过棠阴须少憩,采风谣、正属輶轩典。
留赠答,素毫剪。
青青一本兰,俟时吾将采。不采庸何伤,香色终不改。
太阳颓西泛,明月生东海。日月如飞终,荣华不相待。
寄言纫佩子,无贻后时悔。
金烛承恩出院迟,玉堂学士草麻时。明朝出国新端午,彩笔应供帖子诗。
渴羌曾作近南官,山驿鸣肩啖露团。绝忆墙阴金弹子,江南无此可人酸。
久矣诗名著。记常从、屏间纸上,诵君佳句。作客荒乡多岁月,竟乏平生一晤。
恰今日、芜城方遇。把酒看花欢笑极,惜轻帆、又指湘江路。
是魏武,横戈处。
好凭彩笔怀千古。更殊方、有人酬倡,弟兄欢聚。只是尊前新旧雨,添了许多离绪。
君暂住、为君细语。此别虽怜千里外,尚南飞、鸿雁书堪附。
莫更过,衡阳去。
柴桑原是宰官身,护惜名花胜美人。洛浦无媒空入梦,巫山有女孰传神。
从来艳质皆成幻,似此孤芳始觉真。他日篱东重把酒,不辞沉醉卧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