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本诗是第二首。
这首诗看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桔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
盎盎鹅儿酒,风卮起微浪。何以侑芳樽,莼羹调得酱。
彘肩与鱼乙,佳惠过台饷。黄雀酿披绵,江鲟斫玉板。
对之无留觞,固已号佳馔。持此配藜羹,更增贫士赧。
士有千秋志,家徒四壁虚。经营谋斗食,辛苦作钞胥。
授简非传业,濡毫且疾书。谁知强识后,默遇会心初。
薄糈酬虽俭,多文富已储。曲肱甘竟日,庄诵异端居。
稽古身从贵,为佣计岂疏?寄声温饱客,忍复负三馀!
南阳诸葛庐,帝三幸其居。卫士十人护肩舆,赐金赐帛赐绮衣。
帷幄计秘参刘基,功主于内不外施。官其身而辞,官其子而辞,卒成其高病告归。
生赐坐近华盖殿,死赐葬近鸡鸣祠。神龙见首不见尾,清泉白石无磷淄。
君不见严陵钓台高位置,赤伏符事非吾事。又不见衡山山人衣衣白,宰相味夺神仙骨。
途分晦显臣不臣,静诚先生兼之于一身。
并目莲房并根藕,流传乐府已稀奇。平分叶叶红兼白,绝忆公家瑞绿漪。
我有章贡役,而君亦解舟。飞腾今有路,憔悴不同谋。
黄甲昔簿尉,秘书行校雠。同年若同舍,好为话绸缪。
一自曾经别,于今叹索居。善交思柳惠,多病是相如。
官下频无况,天涯每得书。旧怀长惋叹,此会合踌躇。
晓露生兰苑,秋风动鲙鱼。萧然林野性,与世转为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