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诗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雨深秋寂莫,愁引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昏濛眼上花。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丧子之痛难以释怀,但是爱妻现在重病在床怎忍再让地承受打击,就让我一人承受这痛苦吧。

深秋时节阴雨靠靠,分外冷清孤寂。这样愁苦的心情,怎能减轻我的病痛呢?

伫立风中,更加哽咽悲哀,眼前一片昏暗述茫,甚至连深秋的残花也模不清。

我的灵魂饱受苦痛煎熬,我佛慈悲,请为我指引宁静的归处吧!

注释

引:《五代诗话》引诗作“剧”。

昏朦:指眼光昏花,朦胧。或作“昏濛”。

空王:佛教语,佛教信徒对佛祖的尊称,因佛说世界是一切皆空。念:怜。

穷子:佛教语,法华经七喻之一。三界生死之众生,譬之无功德法财之穷子。此指走投无路的人。迷家:相传汉初辽东人丁令威学道得仙,归来而无相识者,化鹤停于城头华表柱上,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吟日:“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见《艺文类聚》卷七八引《搜神记》。此事常用以表示物是人非之感。后佛教徒又用以表示迷失路径而祈请佛的指引。

赏析

  这首诗是李煜为悼念幼子仲宣早夭而作。诗歌开头点明对亡子的思念始终难以消除,而这种思念又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接下来四句继续细写这种愁苦,特地渲染了一个增悲添愁的环境。最后想到的是宗教的救赎。全诗情感真挚,凄恻感人。

  时值深秋,二十八岁的李煜几乎完全沉浸在丧子之痛中难以自拔同时丧妻之优也令他痛苦难耐。诗歌开头就点明“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对亡子的思念始终难以消除,而这种思念又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接下来四句继续细写这种愁苦。“雨深秋寂寞”是诗人特地渲染的一个增悲添愁的环境,为“愁引病增加”做铺垫。为悼念早夭之子,哀吟至此,不禁让人为之泣下。茫茫的愁苦之海,李煜已经被淹没了,绝望之中,他想到的是宗教的救赎:“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可惜的是宗教最终也没能挽救虔诚的李煜,他一生遭受所有苦痛时,包括最后殒命汴梁,“空王”都不在场。

  本来在夫妻之间,痛失爱儿固然哀苦,如果可以相互地诉说,相互地抚慰,就能多少有所释放与缓解。然而妻子正在重病之中,李煜非但不可诉说,还得处处克制;这一重又一重的悲苦积郁在心,既是“永念难消释”的不能忘怀,又唯有“孤怀痛自嗟”而已,叫人如何承受?首联情感内涵十分沉重,后三联则顺此而下,一路述说。因为是“孤怀”,所以秋雨之中,分外寂寞;悲来无际,徒增病痛。因为是“孤怀”,风中的思念只能独自下咽,眼前的恍愧不过是泪水的幻想。这无人可以分担的哀伤,这无处可以诉说的悲痛,摧折肺腑,迷茫神智,绝望的诗人只能向虚妄中的佛陀去祈求救助:“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

  马令《南唐书》卷三载录此诗时写道:“时昭惠病剧,后主恐重伤其意默坐饮泣,因为诗以写志,吟咏数四,左右为之泣下。”当李煜独坐垂泪,轻吟此诗以抒写悲伤之时,周边的侍从无不为他的悲哀所感染而落下泪来。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又名“悼幼子瑞保”。李煜与大周后的幼子仲宣,小字瑞保,生于李煜即位的当年。瑞保三岁时受封宣城(今安徽宣州)郡公,死后追封为岐王。瑞保这孩子生得眉目清秀,又天分极高。宋马令《南唐书》等史籍记载,瑞保三岁时授学《孝经》,即时成诵,不遗一字。受母亲的遗传影响,小小年纪的他就能审识音调。想象在宴会听乐之时,听倚在身边的孩儿分辩音律,指说乐调,给热爱艺术的父母等来多少欢乐,多少骄傲。更难得的是这孩子性情温顺,识得大体,随侍父母,或遇见大臣,进退从容,举止有礼,俨然一小大人的模样。如此可爱可喜的孩子,李煜夫妇视为掌上明珠,珍爱之极。据说李煜常常将他抱在膝头上,亲自教他诵读诗文。可惜这样一个天才般的儿童,却在四岁的时候突然夭折。

  陆游《南唐书》卷一六记载:“宋乾德二年(964),仲宣才四岁日,戏佛像前,有大琉璃灯为猫触堕地,划然作声,仲宣因惊病得疾,竟卒。”时间据徐铉《岐王墓志铭》是在这一年的冬十月二日(《骑省集》卷一七)。马令《南唐书》卷七《宗室传》:“初,仲宣卒,后主哀甚,然恐重伤昭惠,常默坐饮泣而已,因为诗以写志云云。”这时,周氏正卧病在床,势将不起,李煜为瑞保的突然夭折而悲痛无已,却忧心引起周氏大恸而加剧病情,强力克制自己的情感,不能尽情地宣泄,因作此诗,以为悼念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猜你喜欢
晓渡明镜中,霞衣相飘飖.浪凫惊亦双,蓬客将谁僚。
别饮孤易醒,离忧壮难销。文清虽无敌,儒贵不敢骄。
江吏捧紫泥,海旗剪红蕉。分明太守礼,跨蹑毗陵桥。
伊洛去未回,遐瞩空寂寥。
柳吴兴近无消息,张长公贫苦寂寥。
唯有角巾沾雨至,手持残菊向西招。
芳菲触目已萧然,独著金衣奉老仙。
若占上春先秀发,千花百卉不成妍。
秋色金台路,殷殷半马蹄。
因风随作雪,有雨便成泥。
过眼惊新梦,伤心忆旧题。
江云愁万叠,遗恨鹧鸪啼。
绣帏睡起。残妆浅,无绪匀红补翠。藻井凝尘,金梯铺藓。寂寞凤楼十二。风絮纷纷,烟芜苒苒,永日画阑,沈吟独倚。望远行,南陌春残悄归骑。
凝睇。消遣离愁无计。但暗掷、金钗买醉。对好景、空饮香醪,争奈转添珠泪。待伊游冶归来,故故解放翠羽,轻裙重系。见纤腰,图信人憔悴。

门前何处客,问是广东船。行止虽殊路,江山共一天。

閒随花意思,老结酒因缘。未了茅根念,天峰望子旋。

古井千尺深,而无一寸波。古桧荫其旁,愔愔长铜柯。

明堂一柱难,如此梁栋何。匠石久袖手,高岑郁峨峨。

天风一披拂,剑佩相戛磨。不愿为阿房,千门贮秦娥。

愿作寒士庇,渠渠共婆娑。吁嗟不相贷,飞轮迫羲和。

谁欤荐轮囷,万牛未为多。

冒刃扶姑命,躯残刃折铓。至今荒冢里,赢得血痕香。

此时辛酉初冬,下元望夜逢甘雨。麦苗滋长,深根固蒂,多欢少虑。

念道无灾祸,圣贤佑众,生无苦遇。天元将末,群仙庆会,功全行,朝元去。

别有天宫宝所,了真修、得升云路。六铢衣挂,清平福救,九玄七祖。

归去无生老,自然性,明今达古。各全家奉道,始终莫变,管如庞许。

铜龙春辟晓光寒,金水桥横白玉栏。见说汉皇求大药,故邀王母到长安。

黄金夜献文成灶,青鸟朝翔太乙坛。不是岁星陪帝辇,蟠根谁奉殿中欢。

老母越南垂白发,病妻燕北寄黄昏。瘴烟蛮雨交州客,三处相思一梦魂。

踏破溪边一径苔,与寻陈迹久徘徊。云漫陇树魂应断,风静寒塘花正开。

只恐好枝为雪压,留看瘦影上窗来。花前独立无人会,谩使诗肠日九回。

旧游多不见,师在翟公门。瘴海空山热,雷州白日昏。
片心应为法,万里独无言。人尽酬恩去,平生未感恩。
梦里仙居接两涯,海门山好向谁赊。
丹霞掩映千年树,碧涧萦回十里花。
云外听人吹楚竹,洞中留客饮胡麻。
醒来忽捧尧天诏,忆在台南第几家。

寒砧风急捣衣秋。木落声中人倚楼。月午凉阴满地愁。

恨悠悠。一夜江南千里舟。

桃花流水是家乡,洛下才名四十强。
自有赤松堪辟谷,那能白首更为郎。
案头贝叶忘言久,江上莼羹引兴长。
解后却成香火社,好将诗句细商量。

窣地湘帘夜气清,映阶碧草雨初晴。裁成白纻翻新曲,思与红莲订旧盟。

明月入怀摇绮扇,露华如雨湿桃笙。曲阑倚遍浑无语,照见幽情只短檠。

溪山之兴无时尽,兴尽名亭意可知。
出岫孤云含细雨,投林宿鸟爱深枝。
风流已是千年事,公案今成七字诗。
短棹悠然随所适,人生出处要如斯。

一行雁影分飞骤,匆匆又催归棹。画里看山,溪边得句,此去秋光应好。

离多会少。将怨雨愁云,做成怀抱。小住为佳,北堂双鬓已垂老。

刀环归计尚杳。对花开姊妹,离梦频绕。集号联珠,诗工咏絮,料理浮名须早。

牵衣未了。但泪湿罗襟,我心如捣。蓦地回头,夕阳迷古道。

璇题飞白御毫新,三体琼章妙入神。
特赐禁林为盛事,只缘明主重名臣。
青编辉映轻前古,丹地深严隔世尘。
金籙祯祥非是宝,玉堂名号眩方贞。
恩荣谁比烟霄客,文彩长悬日月轮。
为报鳌宫主人道,蓬莱全胜昔时春。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