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金楼子后

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梁元帝曾说,王粲在荆州为刘表效命时作了数十篇文章,后来荆州被攻破,王粲便将自己的文章全部烧毁,仅留了一篇。当时的文人名士看到后都称赞写得好,但是遗憾不能看到全貌。后来都城江陵被西魏宇文泰带兵攻陷,梁元帝也将自己所藏的书全部焚毁,说:文王、武王的治国修身之道,到今夜完全消失了。为什么与荆州沦陷时焚毁书籍的事情如出一辙啊。于是作诗表示感慨

王粲和梁元帝十分爱惜自己收藏的书籍,但在自己所在的城池被攻陷以后,却一把火烧掉了自己所有的珍藏。

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未赶尽杀绝,才能使那些残留的诗文保存到今天。

注释

金楼子:书名。梁元帝为湘东王时自号金楼子,因以名书。《金楼子》是梁元帝从青年时代起就亲自动手搜集材料逐年撰写而成的。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初封湘东都王,承圣元年(552)登基,称梁元帝。梁元帝一生博览群书,儒释道兼通,而且还完成了大量学术著作,所以《梁书·元帝本纪》称赞他:“既长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史称其藏书十四万卷,于江陵城破时自己烧毁,并用宝剑狂砍竹柱,仰天长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王仲宣: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大臣、文学家。其祖为汉朝三公,与李膺齐名。早年王粲曾得到蔡邕的赏识,汉末动乱中,避乱至荆州(今湖北襄樊)依附刘表。刘表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躯体羸弱不甚见重。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归降于曹操。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王粲文学成就颇高,尤以诗赋见长,与刘桢、孔融等合称“建安七子”,与曹植并称为“曹王”。有《王侍中集》。

咸:都,全。

“见虎一毛”二句:以虎身花纹的斑驳多彩比喻王粲文章的成就,非一文而可知。语出《周易·革卦》,其“象辞”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疏曰:“文章之美,焕然可观,有似虎变,其文彪炳。”

西魏:北魏永熙三年(534),鲜卑族宇文氏所建立的北魏政权分裂为东西两部,西魏都长安,至恭帝四年(557)为北周所取代。

尽焚其书:《南史》卷八记载,梁元帝酷爱读书,平时手不释卷,无论冬夏。当西魏攻江陵,元帝知城不可守,准备投降,“乃聚图书十余万卷尽烧之”。

牙签:象牙制作的图书标签,写上书名,垂于卷轴式书籍的一端,以便查找。这里代指书。红绡:红绡制作的书套。绡,生丝织品。

祖龙:指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壁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秦始皇死于此年。裴骃《集解》引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像。谓始皇也。”因为其曾焚书,故将其与焚书事相关联。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题写于梁元帝萧绎所撰的《金楼子》书页之上,主要内容是抒发对梁元帝萧绎焚书之事的感慨。不过诗中所言焚书的史事是两起,这两起历史事件却不是一回事。

  焚书之事,历来最为士人所痛心。书是人类经验认识的结晶,是知识的储藏,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得以沿袭的重要载体是属于人类的财富。焚书之事并不始于秦始皇,焚书之事在秦之后也屡屡有之。不过,秦始皇的焚书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焚书事件,以至于遮掩了其他的焚书之事。如果就书籍而言,秦始皇的焚书所造成的损失却未必大于梁元帝萧绎的焚书。秦始皇焚书影响之大,一是由于是统一政权所采取的大规模行动,地域之广,涉及的人群之多,与此前的六国焚书相比,影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二是秦始皇的焚书是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实行,若有违抗,国家就有严厉的惩处,充分表现了专制政权的粗暴与专横。但是,秦始皇的焚书却并非是“尽焚其书”,而是有选择性的焚书。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帝三十四年(前213),为了钳制士人的政治批评,确定皇帝“别黑白而定一尊”的绝对权威,李斯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批曰:“可。”这段文字说得很清楚,在这一次禁焚书籍的政治举措中,有实际的生活功用的“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被禁焚之列,有关社会治理的法令之书也不在被禁焚之列,被禁被焚的是那些会启示人的思想、带动人的思考的书籍,一是史书,二是战国以来的以儒学典籍为首的诸子之书。而这两类书籍的被焚也规定了范围:史书中要焚毁的是非秦国的历史之书,也就是说,只许保留秦的记忆,借此以构建秦之统一天下的历史合理性;诸子之书则禁止在民间流传。朝廷中的博士之官要备皇帝的顾问,要参与政治的决策,仍然需要广泛的知识,故皇家图书馆中收藏的“《诗》、《书》、百家语”不在禁焚之列。因此,秦始皇的焚书是为了在民间实行禁学而愚民的政策,行为虽严酷,焚毁的书籍种类与范围都是有限的。

  梁元帝萧绎的焚书就不同了。萧绎自幼好学,酷爱读书,手不释卷,甚至在患眼疾时也是如此。他在一眼失明之后,不便执卷而读,就安排了专人为他朗读,以代自读。而且是每晚五人轮流值班,通宵达旦,诵读不歇。萧绎涉猎甚广,颇以学问自许,曾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南史》卷八)又在《金楼子序》中说:“窃重管夷吾之雅谈,诸葛孔明之宏论,足以言人世,足以陈政术,窃有慕焉。”他以管仲、诸葛亮为期许,自信有治国平天下之才,而将书籍视为知识与智慧的宝库。因为爱书,故收藏丰富。萧绎在江陵藏书之多,有十四万卷之巨。这里有他的收藏,还有从金陵运来的历代皇家藏书,不仅是经、史、子、集俱全,儒、道释、仙兼备,而且多是珍本。这十四万卷图书是自秦汉以来数百年的精神财富又历尽战乱之后的珍藏。当西魏攻破江陵之夕,萧绎将这批珍藏一炬焚之,又将自己的佩剑在柱上砍折,自叹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不将珍藏留于敌人,在萧绎,这是血与泪的共泣,是悲与愤的并发。但看他焚书与折剑,有用则珍藏,无用则焚毁,十四万卷历代珍藏与一把佩剑一样,都不过是他个人的私产。萧绎虽然爱书,却并不尊重文化知识的历史公有性。这样的焚书,对文化传承带来的破坏就要远胜于秦始皇的焚书。

  李煜此诗正是着眼于萧绎与秦始皇两件焚书事件的区别而发表感慨。前二句以书卷的华丽装饰与“火烧”对比,说萧绎曾有感于荆州焚书而使王粲作品仅存一篇,但是当他自己焚书之时,却连王粲仅存的一篇也一同焚毁了。这是以沉重的感慨来印证序文中两次出现的“尽焚其书”。后二句说即使酷烈的秦始皇,当年也是有选择性的焚书,民间书籍虽然无存,宫廷典籍尚可流传,因此后人才有可能读到“遗篇”。相比于萧绎行为的绝对与自私,秦始皇的焚书可以说是网开一面,对书籍的文化价值有手下留情之意。这层意思以反问出之,与前二句写萧绎事不仅有对比的效果,也加强了语气,对萧绎之举深感痛心。

  古人素来有谶语一说,即本来是偶尔言之的事情,最后却成了事实,仿佛冥冥之中有命运之神在聆听与拨弄,人则“不幸而言中”。李煜就萧绎焚书而作的历史批评,表达了他对书籍价值的认识与珍惜,也见出他有超越一己之私的历史识见。可是当北宋攻破金陵城池之际,他却将南唐三代君主所收藏的典籍字画同样付于火烛,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因此而具有谶语的意味。

创作背景

  这是李煜读梁元帝萧绎所撰的《金楼子》后题写其书后的一首诗。据诗前小序,李煜《金楼子》后,对读《金楼子》所述的焚书事件深有感慨,便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见于宋代无名氏的《枫窗小牍》,云:“余尝见内库书《金楼子》有李后主手题曰:梁元帝谓王仲宣……”可见,《枫窗小牍》作者曾在皇家书库见过梁元帝的《金楼子》,而此书正是赵匡胤从南唐那里掠夺来的,显然曾为李煜所有。据此,此诗当作于李煜入宋之前,也可能是即位之前所作。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猜你喜欢
暗归草堂静,半入花园去。有时载酒来,不与清风遇。
风雨潇潇旧满城。今年九日十分晴。且同北海邀佳客,共向东篱看落英。
罗绮队,管弦声。银山高处好同登。催租岂解妨诗兴,自是潘郎句未成。

玉山一朱鹭,容与入王畿。欲向天池饮,还绕上林飞。

金堤晒羽翮,丹水浴毛衣。非贪葭下食,怀思自远归。

当年曾忝从官班,再拜天颜咫尺间。
今历千山嫌未隐,芒鞋明月又登山。

北人重御冬,菜茹多旨蓄。芥美在霜根,下体甲诸蔌。

秋脍用多馀,瀹汤杀其酷。芗料体屡加,茴香与椒目。

实之大小罂,卵盐相渗漉。封口水泥坚,芬馨瓮中复。

一闭天地房,氤氲历凉燠。出之佐齐豉,辛脆宜糜粥。

膏腴餍饫时,爽口凭一匊。薄切蜩翼微,三朝无白醭。

下酒废烝雏,烧雉及腒䐹。浙东糟笋苞,吴阊䤉莱菔。

莴苣称秣陵,黄芽说安肃。岂如斯味嘉,嗜之非口腹。

性温夺七菜,宁惟胜榆肉。荼苦既不同,荠甘亦非族。

使君撤俎时,以兹雪公餗。马驮自宝坻,羸瓶苦不速。

故乡风味存,和调自家督。北人喜芳辣,姜桂日餐服。

牲用煎茱萸,濡鱼多实蓼。贵以辟天寒,口体非相逐。

化食通五中,为菹及金伏。岁暮百草萎,市无生菜鬻。

腌者先温菘,藏者及蘡薁。地炕蕴火多,郁养催瓜菽。

冬生物性违,非时嗟彊孰。在芥虽易生,秋收忌霜触。

富家千甔瓵,于芥靡赢缩。贫亦拾滞遗,寒争一日暴。

宁如我岭南,腊月嘉蔬足。三蒿与二蓝,纷葩滋五沃。

莙荙蔽田塍,菠菱弥水澳。一稞三两钱,畦畦杂穜稑。

叶青连露葵,花黄若时菊。冰雪昧平生,微雨时膏沐。

人家菜脯稀,鲜食乘芳郁。蓣芋如丘山,为饭代粳粟。

豕饲馀芜菁,马衔兼苜蓿。芥薹四尺强,芼羹亦碌碌。

茎股九蒸晒,间用吴风俗。野人方灌园,荷锄先僮仆。

三餐厌葱韭,匕箸惭华屋。从君乞此方,今冬作数斛。

南中水土殊,滋味恐未淑。须君岁见贻,银鱼及醽渌。

和亲虽复用诸儒,圣德由来北服胡。天子今成大父行,匈奴自号儿单于。

女真守燎羯圉马,渤海西道奚前驱。塞外始知汉使贵,留犁挠酒直区区。

煌煌汉业盛,双阙何颉颃。侯门半金貂,七贵黼绣裳。

北里富歌钟,南邻奏丝簧。驱驰走马埒,游戏斗鸡坊。

君来入鼎门,弹冠厕朝行。肃事禁庭间,抒藻翰墨场。

三年厌羁绁,请告还陪京。陪京礼乐地,佩玉鸣锵锵。

衣簪荣旧秩,亲昵洽故乡。朝趋典客署,夕卧中林堂。

执戟岂云疲,颂酒殊未央。夙昔耻繁华,于今适徜徉。

扬雄虽寂寞,乐志在文章。达士有高轨,去矣遥相望。

十年夹毂路缤纷,今去还山卧白云。五老峰头飞瀑下,不知何处遇匡君。

昼漏新来一倍长。众宾沾醉尚传觞。浓云遮日惜红妆。
应是主人归凤沼,为传芳讯到黄堂。腰围恰恰束金黄。
老子年来百念灰,尚怀月观与风台。
良辰只恐转头过,好景还欣入眼来。
几席坐穷只里胜,轩窗高揖四山开。
公余不厌频登眺,要伴诸君醉百回。

河汉云消溢素光,重开樽酒据绳床。嫦娥斟酒犹前夕,老子婆娑且醉乡。

风信两番生绿桂,年华一寸入黄杨。怪来诗思清难忍,早雁声中露欲霜。

菰蒲叶冷暮天低,断岸舟横水四围。祗有一竿楚竹,未尝容易下渔矶。

纷纷述作史才雄,听似秋来百草虫。不是春雷轰蛰窟,蚓蛇会得化成龙。

阳春播一气,著处成芳菲。闽地本荒落,山川亦何奇。

嬴刘始为郡,望秩暨武夷。通仕良鲜少,贡入还稀微。

晚唐得常公,文化今有遗。国初归职方,况复兵革稀。

圣化溥涵育,生生浩无涯。昭陵锐图治,四夷息鞭笞。

峨峨四谏官,日晏犹彤墀。君谟起南服,感知无不为。

芹曝犹欲献,茶贡讵非宜。草木贵多识,荔谱何伤而。

岂意成滥觞,岁献妨耕犁。当年东坡老,作诗叹荔枝。

诗语似成谶,采茶武夷溪。民力固甚惫,卉木且具腓。

士人作是事,兴言痛心脾。闽溪何澍湃,闽山何嵚?。

彼一草木秀,不惮勤航梯。昌黎感二鸟,世道矧益漓。

我思全盛际,贤书连驲驰。公卿项背望,仄席须谋惟。

十家九诗书,三年下芝泥。宣靖名节著,炎绍勋业资。

乾淳道学称,人物世有之。大雅日以丧,迂阔贻世讥。

茫茫宇宙内,此柄伊谁司。后生无典刑,流风砭人肌。

皇天岂将老,伤哉相沦彝。地气有旺歇,回斡应何迟。

百卉岁发荣,英杰生无时。风气谅有开,久矣斯人疲。

武夷大隐山,自有百世师。来哲倘可俟,拳拳留此诗。

吴王城据东南雄,夫椒一战成厥功。钃镂夜泣伍员死,黄池之会城池空。

城池空,越师袭,宫前草露沾衣湿。烟花遗堞黯离愁,三江潮来若山立。

君不见城上蒿,碧如染,兔穴狐踪遍荒甸。渔歌落日破湖烟,鸱夷荡舟迷潋滟。

前年送客阊门西,杨柳青青官马嘶。今年送子出城去,接天芳树春迷迷。

霜台故人俱豸首,尺简谁能问山薮。簿书丛里看峥嵘,归来共醉吴中酒。

桂冷千山,葭苍一水,西风咽断蝉声。罗纨夜润,招凉粘湿疏萤。

明月不堪赠与,披衣愁若故乡情。还惊起,蕉阴睡鹤,独唳空庭。

更念汉宫旧事,赐近臣消渴,醉浥金茎。烟凄蔓草,铜仙清梦迟醒。

翠盘又倾碎玉,藕花香杳泪珠零。休分付,一枝湘管,写怨秋屏。

频年鞍马历荒陬,唐代羁縻是此州。瑶洞千蟠攀岭怯,鬼门一线入天愁。

朝昏吹角呼林鹿,妇女张弓射野牛。却望伏波铜柱在,飞鸢跕跕海西头。

斗大孤城扼暨阳,留将遗发见高皇。惨罗雀鼠充军食,尽化沙虫吊国殇。

此日冠裳新俎豆,当年竹木旧戈枪。阴风萧飒栖霞寺,毅魄常存振大纲。

最苦思乡泪,今宵为汝多。秋阴连海岳,归路识星河。

未信衔芦叶,真能捍网罗。楚云一万重,故渚拟须过。

四十臞仙鬓未班,谭经海上看青山。曹江齑臼漫难读,禹庙梅梁去自还。

叠嶂晓晴诗笔锐,平湖风定酒船闲。曾闻百粤多奇士,暇日清游盍叩关。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