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望(1212—1280)字仲山,号秋堂,江山人。南宋嘉熙四年(1240)为太学上舍,供职中书省。淳祐六年(1246)上自编《丙丁龟鉴》,列举自战国秦昭王五十二年即丙午年(前255)至五代后晋天福十二年即丁未年(947)间,凡属丙午、丁未年份,约有半数发生战乱,意在说明“今来古往,治日少而乱日多”,切望当局居安思危。南宋亡国后,拒绝元朝征召,吟诗填词寄托亡国哀思。世称“柴氏四隐”。著作有《道州苔衣集》、《咏史诗》20首及词集《凉州鼓吹》。墓在今江山市长台镇高斋山下,列为江山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昔有初祖见性,今无导师指迷。死底埋震旦东,活底在葱岭西。
碌碌为生笑阿奴,九龄重见此英雏。千回健走非黄犊,一洗群空定白驹。
莺啭花更,蝶园香国,重阑朝暮愁归。坠鞭人瘦,怎禁小风吹。
不为春酲懒起,分香处,燕子来窥。芙蓉帐,馀烟已渺,红泪染离袿。
相逢何处也,难寻丹棘,欲寄啼规。恐萧郎别后,浅淡愁眉。
剩有菱花一半,已不是那日崔徽。长堤路,桃花带笑,柳眼自含悲。
孤亭如翼浪如雷,划断东流向北回。欲问南朝旧时事,寒鸦啼过雨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