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楼曲二首》的第一首诗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两个场景:一个是白马金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行进,越走越远,到后来就只见地上扬起的一线飞尘;一个是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那优美的筝声并没有因楼外的热烈场景而中断,仿佛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场景热烈、雄伟,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后面的场景又显得端庄、平静,给人以优美的感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前后互相映衬,对照鲜明。
诗人把这两个不同的场景连接在一个画面上的方法,就是通过楼头少妇的神态,将长安大道上的壮丽场景,从她的眼中反映出来。表面上她似乎无动于衷,实际上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欣羡,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着那马上将军和他身后的队伍,直到飞尘滚滚,人影全无,还没有收回她的视线。
这少妇与马上将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此关注他的行动,这可从《青楼曲二首》的第二首诗中找到答案。原来那马上的将军是她的夫婿,他正立功回来,封侯拜爵,就连他部队里许多骑将都受到封赏。他们经过驰道回来时,把小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去了。把这两首诗合起来看,前一首描绘的是一支皇家大军凯旋的场景。因为这次胜利的不平常,连皇帝都亲自出迎了,作为将领的妻子,她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诗人未用一句话直接抒写她内心的激动,而是写她从楼头“遥见”的热烈场景,读者却可想象到她看到这热烈场景时的内心感受。这正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对诗创作所概括的两句话:“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诗人是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图景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使人联想到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一支千军万马的军队,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就不能够整齐地在市街上前进,连楼头弹筝少妇都丝毫不受惊动。诗里还再现了唐代都城长安的一片和平景象,不言而喻,这支强大的军队,维护了人民和平美好的生活。从楼头少妇的眼中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尚武风气。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晋以来以及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痛苦教训,整军经武,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与强盛。在这两首诗中,一种为国立功的光荣感,很自然地从一个征人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蛟龙居池中,仰活数掬水。虎豹离山林,求食辄摇尾。
张君宜大用,亦是龙虎比。何得图小官,折腰五斗米。
屈伸盖时命,隐显乃君子。譬由合抱材,当自毫末起。
昔为青云高,今落尘土里。可谚复可惊,谁能叩天耳。
并目莲房并根藕,流传乐府已稀奇。平分叶叶红兼白,绝忆公家瑞绿漪。
君不见梁王富侈甲天子,国东筑园三百里。复道崛崎象河汉,曲池潺湲写海水。
诏里益赐膏腴地,羽猎常从千万骑。爵马珍奇外域来,宾客游谈四方至。
本期千秋乐未改,奄忽繁华不相待。金舆玉辇已零落,雁渚凫洲竟安在。
君不见异时邹阳趋阙下,出入雍容擅文雅。宁知谗人一开口,束缚翻为狱吏骂。
又不见汉廷不重马相如,谢病因上梁王里。浮沉颇与诸生伍,枉却当年赋子虚。
梁园一旦生秋草,二公坎壈何足道。人间万事皆虚无,讵用区区恶怀抱。
大梁李侯才绝妙,司马邹生尔同调。江海遥分刺史符,文章不待承明诏。
相逢问讯今如何,命也岂免常蹉跎。南归又复不得意,赠子聊作梁园歌。
行止常惊坎窞中,衰年欲作嗫嚅翁。才华不是鸣阳凤,踪迹浑如踏雪鸿。
黄犊陇头蓑笠雨,白驹场上几筵风。祇知此意堪娱老,未信先生不我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