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开头三句吸收古代民间歌谣起句形式,运用了“三、三、七”的句法。连出两个“秋”字,语调明快轻捷;长句连用两个迭音词,一清一浊,有抑有扬,富于节奏感。令读者读后仿佛置身空旷的田野,皓月当空,秋风万里,眼前塘水深碧,耳畔虫声轻细,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
四、五句写山。山间云绕雾漫,岩石上布满了苔藓,娇弱的红花在冷风中瑟缩着,花瓣上的露水一点一点地滴落下来,宛如少女悲啼时的泪珠。写到这里,那幽美清朗的境界蓦然升起一缕淡淡的愁云,然后慢慢向四周铺展,轻纱般笼罩着整个画面,为它增添了一种迷幻的色调。
六、七句深入一层,写田野景色:“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深秋九月,田里的稻子早就成熟了,枯黄的茎叶横七竖八地丫叉着,几只残萤缓缓地在斜伸的田埂上低飞,拖带着暗淡的青白色的光点。
八、九句再深入一层,展示了幽冷凄清甚至有点阴森可怖的境界:从石缝里流出来的泉水滴落在沙地上,发出幽咽沉闷的声响,远处的燐火闪烁着绿荧荧的光,像漆那样黝黑发亮,在松树的枝丫间游动,仿佛松花一般。泉水是人们喜爱的东西,看着泉水流淌,听着它发出的声响,会产生轻松欢快的感觉。人们总是爱用“清澈”、“明净”、“淙淙”、“潺潺”、“叮咚”之类的字眼来形容泉水。李贺却选用“滴沙”这样的词语,描摹出此处泉水清幽而又滞涩的形态和声响,富有艺术个性,色调也与整个画面和谐一致。末句描写的景是最幽冷不过的了。“鬼灯如漆”,阴森森地令人毛骨悚然;“点松花”三字,又多少带有生命的光彩,使读者在承受“鬼气”重压的同时,又获得某种特殊的美感,有一种幽冷清绝的意趣。
层城尽日宫云覆,高阁靓深无暑。埤竹阴清,垣梧影静,昨夜凤池新雨。
香凝燕寝,喜愠解朱弦,凉生白苎。时拂锦笺,彩毫随意赋诗句。
自念寒生一介,平步陟丹霄,遭逢英主。渭水纶竿,萃郊耒耜,何必当年伊吕。
有怀自许。但勋业无成,光阴易去。揽镜婆娑,听梁间燕语。
湘裾漏月,楚练堆云,别是天然韵。石床小几,凉如水、一束桃枝清润。
玉冠轻卸,乍睡觉、心情未稳。香枕上、隐隐屏山,冷浸芙蓉印。
记得那时厮认。在桂堂东侧,兰台西近。紫薇花下,相逢处、约略眼重眉褪。
三秋过也。空留下、生绡粉本。画图中、蓦自寻思,可有和伊分。
君不见昭阳殿里蓬莱人,终惹渔阳胡马尘。又不见吴宫夜夜乌栖曲,竟使姑苏走麋鹿。
移人大抵物之尤,丧乱未免天公愁。虽然丹青不解语,冷眼指作乡温柔。
试问人閒何处有,画师恐是倾国手。却怜当日毛延寿,故写巫山女粗丑。
豫北二山尚有移,河中一洲亦可为。精诚必至霜尘下,意气所感金石离。
有子合掌修名立,时王权发美誉垂。昔来勤心少骞堕,何不努力出忧危。
胜幡法鼓萦且击,智师道众纷以驰。有生无我俨既列,无明有我孰能窥。
晓出玉鄣门,渡溪复越岭。茂树欲参天,盛夏翻清冷。
幽壑隐禅关,隔断尘千顷。侧见古亭边,石照传奇景。
翠峰危以特,壁光闇而炳。讵止鉴须眉,罗列山河影。
惟空故生明,惟静乃能永。昏昏行役者,胡不发深省。
自君之出矣,欲寄征衣泪如雨。征衣未寄心已悲,一寸相思隔千里。
湘江水是巫山云,巫山云是湘江水。湘江两岸芳草深,湘江日夜多行人。
行人去去天之涯,门对落花三两家。家家有酒讴且歌,醉来月下弹琵琶。
东风吹下烛龙烟,帝里河山锦绣妍。天上玉壶春似海,人间弦管夜如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