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题目是“官街鼓”,主旨却在惊痛时光的流逝。时间,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诗人刻画了官街鼓的鼓声这一艺术形象,把无形变成了有形,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读者感触到了时光这一无限存在的事物。官街鼓是时间的象征,那贯穿始终的鼓点,正像是时光永不留驻的脚步声。
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幅离奇的画面:宏观宇宙,日月跳丸,循环不已;画外传来咚咚不绝的鼓声。这样的描述,既夸张,又富于奇特的想象。一、二句描述鼓声,展示了日月不停运转的惊人图景;三、四句转入人间图景的描绘:宫墙内,春天的柳枝刚由枯转荣,吐出鹅黄的嫩芽,宫中却传出美人死去的消息。这样,官街鼓给读者的印象就十分惊心动魄了。它正是“月寒日暖煎人寿”的“飞光”的形象的体现。第五、六句用对比手法再写鼓声:千年人事灰飞烟灭,就像是被鼓点“磓碎”,而“日长白”——宇宙却永恒存在。可秦皇汉武再也听不到鼓声了,与永恒的时光比较,他们的生命十分短促可悲。这里专提“孝武(即汉武帝)秦皇”,是因为这两位皇帝都曾追求长生,然而他们未遂心愿,不免在鼓声中消灭。值得玩味的是,官街鼓乃唐制,本不关秦汉,“孝武秦皇”当然“听不得”,而诗中却把鼓声写成自古已有,而且永不消逝,秦皇汉武一度听过,只是诗人不能再听。可见诗人的用心,并非在讴咏官街鼓本身,而是着眼于这个艺术形象所象征的事物——那永恒的时光、不停的逝去。七、八两句分咏人生和官街鼓,再一次对比:尽管人“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日趋衰老;然而官街鼓永远不老,只有它“独共南山守中国”。这两句因省略较多,曾引起纷歧的解说。但仔细玩味,它们是分咏两个对立面。“君”字是泛指世人,可以包含“孝武秦皇”,却不一定是专指二帝。通过两次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人生有限与时间无限的矛盾的不可克服。诗写到这里,意思似乎已表达得淋漓尽致了。但诗人并没有就此搁笔,最后两句突发异想:天上的神仙也不免一死,不死的只有官街鼓。它的鼓声与漏声相继不断万古长存。这里仍用对比,却不再用人生与鼓声比,而以神仙与鼓声比:天上神仙已死去几回而隆隆鼓声却始终如一,连世人希羡的神仙寿命与鼓声比较也是这样短促可悲,那么人生的短促就更不在话下了。这样,一篇之中总共包含三层意思。最后神仙难逃一死的想象不但翻空出奇,而且闪烁着诗人对世界、对人生的深沉慨叹和真知灼见。
《官街鼓》反复地、淋漓尽致地刻画和渲染生命有限、时光无限的矛盾,有人认为意在批判神仙之说。这种评价是很局限的。从诗人李贺生平及其全部诗歌看,他慨叹人生短促、时光易逝,其中应含有“志士惜日短”的成分。他怀才不遇,眼看生命虚掷,对此特别敏感,特别痛心。此诗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是,通过异常活跃的想象,对抽象的时间和报时的鼓点发生联想,巧妙地创造出“官街鼓”这样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赋无形以有形,化无声为有声,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的形象,让读者通过形象的画面,在强烈的审美活动中深深体味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钿合船唇,梳奁篷背,吟魂暗绕吴波。唤玉招香,者番判醉红螺。
五湖心事三生约,奈量珠、十斛还多。只匆匆,过眼惊鸿,瞥影如梭。
横塘七里相思水,悔重寻花影,携酒迟过。凤泊鸾飘,而今绮思消磨。
西湖圆合鸳鸯梦,载春归、可倚新歌。怅尊前,游倦樊川,双鬓先皤。
忆年庚午初乘传,长寿虎头同笔砚。青袍白纻四千人,手拔高材充上选。
一朝兵气洗滇海,济济英贤赴秋宴。汪子告余同志难,他日持衡应请念。
羲轮下坂倏几载,与君被命辞深殿。握手千言见夜镫,论心一盏忘朝膳。
迩来文格变已甚,谁挽狂澜注天堑。功名有命君所柄,心目虽疲余敢倦。
妍媸略似较美人,洗尽铅华见真面。喜从湖口得异石,终恐丰城埋古剑。
重阳已近风雨来,一夕微寒袭深院。桂舒丹蕊正堪折,菊泛清尊催入宴。
传闻新阁高插云,好看秋心澄曳练。却思旧日饱游衍,刚是残黎脱征战。
百废未举官私急,遗址难寻桑海变。西山南浦待公来,碧瓦朱甍尽题遍。
人生会合有夙分,意气许与蒙深眷。李侯共被又一时,贺监服膺那足羡。
掷简聊歌白雪曲,传衣各有青云彦。君看夜静奎宿堂,射斗文光如曜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