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五言律诗是吟咏竹子的,但与一般泛咏景物之作不同,根据诗意,所咏之竹当实有所指,这须待读完全诗才能明白。
诗的前四句摹写竹之形状,但写的角度却极富于变化:一、二句一俯一仰,一是下写竹子入水之态,一是上写竹笋抽空之影,这是直接写竹;三、四句写笋径露华、霜根苔色、是以露、苔衬竹,是间接写竹。但是不管是直接写还是间接写,都并非出于悬空虚拟,而是实实在在的情景和境地,是诗人置身其间的观察、摹写。他低头看见了水中的文竹,微光摇曳,斑驳可爱;抬头望见了绿色的竹影,竹影凌空而上,充溢着春天的勃勃生机。这似乎是一个清新的早晨,诗人从竹林掩映的小路走过,竹笋上还挂着亮晶晶的露珠儿,带着粉霜的竹根也快要被青青的苔藓遮盖了。多么幽雅的境地!多么可爱的翠竹!这是诗人所熟悉的土地上的竹林——故里昌谷(今属河南宜阳)的竹子。据河南宜阳县委宣传部《李贺故里调查》报告上说,“今昌谷村名虽无”,但这一带的村子大都“绿竹成园,较大之竹园即有一百多亩”(转引自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由此可以想见当地竹林盛况,李贺自己也在诗中多次提到它:“舍南有竹堪书字”(《南园》)、“竹香满凄寂,粉节涂生翠。……竹薮添堕简,石矶引钩饵。……柳缀长缥带,篁掉短笛吹。”(《昌谷诗》)而且,除了这首《竹》诗外,还有一组诗——《昌谷北园新笋四首》——专咏故里之竹,其中一首云:“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这都可以证明这首《竹》诗所吟咏的为昌谷之竹无疑,因为在这里,李贺才更可能如此从容安闲地去欣赏它。“抽空”,形容竹子劲直挺拔上长的状态,也就是《昌谷北园新笋四首》诗中所说的“更容一夜抽千尺”或“笛管新篁拔玉青”之意。“霜根”,并非竹根上真的有霜,而是指竹根上结的白色粉末,有如寒霜,即《昌谷北园新笋四首》里“腻香春粉黑离离”的“春粉”。这四句诗不但写出了竹子的劲直潇洒,也写出了环境的幽雅迷人。
诗的后四句又换了一种笔法,写竹子的功用,并寄寓感慨:“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竹子编织为席,可以承接香汗;斫裁成竹竿,可以用来钓鱼(“锦鳞”)。但这还是普普通通的用途,算不得奇特,最值得夸耀的是竹子曾被朝廷采用,制作贤冠上的横梁。《周书》载:“成王(姬诵)将加玄服,周公(姬旦)使人来零陵取文竹为冠。”《舆服志杂注》:“天子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三梁进贤冠。”“梁”指帽子里面硬的横衬,以竹为之。这似为此诗末二句之所本。很显然诗人是有所寄兴的。竹子那潇洒的风度、劲直的气节,竹子的被重用,这些怎能不令诗人歆羡和感慨呢?诗人怀不世之才,常有济世报国之心,但终其一生,始终是郁郁不得施展,虽曾官奉礼郎,但位不过从九品上,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亦不过是“臣妾气态间,惟欲承箕帚”而已,终无能为。其情其志,于诗中时时可见,所以于吟物之中连类而及,也是很自然的了。
李贺之诗,虽然笼统地说,其光怪陆离、虚荒诞幻,是深得楚骚之真传,但细致说来,又有所区别,大抵长篇歌行,近于楚骚和汉魏乐府歌诗,而五言律绝,则更类似于齐梁间诗,显得明艳浓丽。此诗亦是如此,尤其是五、六句,活脱脱齐梁口吻。但李贺此诗并不止于咏物,而是将自己的情志编织于其中,因此与齐梁诗那种无聊至极的香艳软媚不同,这也该是李贺此诗的成功之处吧。
平生颇笑王会稽,坦腹惊动郗家儿。暮年羞涩为怀祖,计较毫末如儿痴。
嵚?更诮周郎鄙,自说空洞终何为。达人大观无不可,无盐未必非西施。
了知倚杖清言者,外示夷旷中难窥。不如此老身如寄,万事模棱真得计。
掉臂行歌眼看天,拥膝长吟腹垂地。羞遣家奴捧玉环,肯为门生作经笥。
白肥如瓠君莫轻,终年贮酒真酒罂。结喉道士倘复见,敢托石鼎讥彭亨。
讼堂閒处富吟笺,不以才传以节传。宦远似飘罗刹国,魂归好附贾胡船。
生前诗有题襟集,身后家无负郭田。漫读孝经堪退贼,可怜儿死父尸边。
清朝边钥付儒臣,坐倚韬钤护北门。帅阃得人重有范,将门生子果如孙。
乌台宪度新威振,鸾掖文章旧价存。共喜禁中颇牧出,临分无惜醉芳尊。
花到金相玉质精,真纯和粹更幽清。凭谁笑与梅花说,且合推尊作大成。
日出狮峰顶,鹊鸣庭树枝。慈母出门望,儿从天上归。
一别十三年,母子隔远道。不忧岁月深,但恐母年老。
儿仕大鸿胪,母在高堂居。有禄不得养,问安徒寄书。
儿今乞归省,诏许还乡井。暂经洪都门,遥指白云岭。
一笑偶相逢,论诗铁柱宫。相逢即相别,挂席趁回风。
回风吹五两,南浦春波长。就船买鲤鱼,沿月棹歌响。
登堂进流霞,更栽萱草花。百岁母身健,愿儿长在家。
平生尊韩公,梦寐每若见。学诗名吾斋,古来宝李汉。
侧想秀野堂,苦心事摩研。精本世罕求,日久或漫漶。
嘉惠重开雕,朱墨何璀璨。流传贵有人,欣复归使院。
我登文海堂,获此剧欢忭。篷窗日吟诵,客路消午倦。
窃谓公文章,流派实淹贯。光焰万丈长,已导欧苏先。
寻源共追溯,乌能得涯岸。性情得所近,学焉志吾愿。
拜嘉多余珍,此惠实所冠。
送我花间去。留我花间住。紫洞吹香,重门相映,春风无语。
忍飘零、满院旧苔痕,又疏帘微雨。
小小笆篱护。点点红霞吐。含笑临窗,酡颜倚竹,玲珑欲舞。
画楼西、池上与桥边,记刘郎前度。
欢场多少忆,难忘得、舞艳与歌香。记云影细沉,脂檀微辨,风丝轻贴,绛白相将。
曾赊取、酒城天不晓,词阵字俱双。末利露胎,凉过晚髻,夫容霞缬,水剪秋眶。
而今抛弃也,廿年里、尽教着意郎当。那更个人无赖,逗起愁肠。
正金钗已溜,花无管束,锦栏欲褪,月有平章。又是弥天恨绪,大费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