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绿影春 一作:绿影喜)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春光里中空的竹子,把绿色的倩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轻轻摇摆,轻轻动荡……
露珠在长满竹笋的林间小道闪着光亮,那绿色的苔藓,正轻轻擦着竹根上的白霜。
竹子可织成竹席送给美丽的姑娘纳凉;也可以裁制成钓竿,钓上大鱼几筐。
听说三梁冠帽子的衬里用竹做成,我砍下一节竹子准备献给王孙戴上!
注释
露华:露花。
霜根:竹根表面有白粉,似霜。
锦鳞:鱼。
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衬,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两梁的制度。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引徐广《舆服志杂注》:“天子杂服,介帻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三梁进贤冠。”李贺是“王孙”,故自谓用三梁。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是吟咏竹子的,但与一般泛咏景物之作不同,根据诗意,所咏之竹当实有所指,这须待读完全诗才能明白。

  诗的前四句摹写竹之形状,但写的角度却极富于变化:一、二句一俯一仰,一是下写竹子入水之态,一是上写竹笋抽空之影,这是直接写竹;三、四句写笋径露华、霜根苔色、是以露、苔衬竹,是间接写竹。但是不管是直接写还是间接写,都并非出于悬空虚拟,而是实实在在的情景和境地,是诗人置身其间的观察、摹写。他低头看见了水中的文竹,微光摇曳,斑驳可爱;抬头望见了绿色的竹影,竹影凌空而上,充溢着春天的勃勃生机。这似乎是一个清新的早晨,诗人从竹林掩映的小路走过,竹笋上还挂着亮晶晶的露珠儿,带着粉霜的竹根也快要被青青的苔藓遮盖了。多么幽雅的境地!多么可爱的翠竹!这是诗人所熟悉的土地上的竹林——故里昌谷(今属河南宜阳)的竹子。据河南宜阳县委宣传部《李贺故里调查》报告上说,“今昌谷村名虽无”,但这一带的村子大都“绿竹成园,较大之竹园即有一百多亩”(转引自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由此可以想见当地竹林盛况,李贺自己也在诗中多次提到它:“舍南有竹堪书字”(《南园》)、“竹香满凄寂,粉节涂生翠。……竹薮添堕简,石矶引钩饵。……柳缀长缥带,篁掉短笛吹。”(《昌谷诗》)而且,除了这首《竹》诗外,还有一组诗——《昌谷北园新笋四首》——专咏故里之竹,其中一首云:“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这都可以证明这首《竹》诗所吟咏的为昌谷之竹无疑,因为在这里,李贺才更可能如此从容安闲地去欣赏它。“抽空”,形容竹子劲直挺拔上长的状态,也就是《昌谷北园新笋四首》诗中所说的“更容一夜抽千尺”或“笛管新篁拔玉青”之意。“霜根”,并非竹根上真的有霜,而是指竹根上结的白色粉末,有如寒霜,即《昌谷北园新笋四首》里“腻香春粉黑离离”的“春粉”。这四句诗不但写出了竹子的劲直潇洒,也写出了环境的幽雅迷人。

  诗的后四句又换了一种笔法,写竹子的功用,并寄寓感慨:“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竹子编织为席,可以承接香汗;斫裁成竹竿,可以用来钓鱼(“锦鳞”)。但这还是普普通通的用途,算不得奇特,最值得夸耀的是竹子曾被朝廷采用,制作贤冠上的横梁。《周书》载:“成王(姬诵)将加玄服,周公(姬旦)使人来零陵取文竹为冠。”《舆服志杂注》:“天子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三梁进贤冠。”“梁”指帽子里面硬的横衬,以竹为之。这似为此诗末二句之所本。很显然诗人是有所寄兴的。竹子那潇洒的风度、劲直的气节,竹子的被重用,这些怎能不令诗人歆羡和感慨呢?诗人怀不世之才,常有济世报国之心,但终其一生,始终是郁郁不得施展,虽曾官奉礼郎,但位不过从九品上,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亦不过是“臣妾气态间,惟欲承箕帚”而已,终无能为。其情其志,于诗中时时可见,所以于吟物之中连类而及,也是很自然的了。

  李贺之诗,虽然笼统地说,其光怪陆离、虚荒诞幻,是深得楚骚之真传,但细致说来,又有所区别,大抵长篇歌行,近于楚骚和汉魏乐府歌诗,而五言律绝,则更类似于齐梁间诗,显得明艳浓丽。此诗亦是如此,尤其是五、六句,活脱脱齐梁口吻。但李贺此诗并不止于咏物,而是将自己的情志编织于其中,因此与齐梁诗那种无聊至极的香艳软媚不同,这也该是李贺此诗的成功之处吧。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猜你喜欢

平生颇笑王会稽,坦腹惊动郗家儿。暮年羞涩为怀祖,计较毫末如儿痴。

嵚?更诮周郎鄙,自说空洞终何为。达人大观无不可,无盐未必非西施。

了知倚杖清言者,外示夷旷中难窥。不如此老身如寄,万事模棱真得计。

掉臂行歌眼看天,拥膝长吟腹垂地。羞遣家奴捧玉环,肯为门生作经笥。

白肥如瓠君莫轻,终年贮酒真酒罂。结喉道士倘复见,敢托石鼎讥彭亨。

山围古寺绿周遭,一阁轩腾面势高。
炉篆得芗抽露穟,石泉借茗作云涛。
风流二老归灵鹫,笔墨千年续楚骚。
拙语留题罥蛛壁,暗中摸索愧刘曹。
卑栖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
蒙叟自当齐黑白,子牟何必怨江湖。
秋天响亮频闻鹤,夜海曈曨每见珠。
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

清水塘边余阙祠,云霄浩气凛须眉。英姿飒爽犹横槊,古砌荒凉只断碑。

鹤化千年非故国,鸡鸣十庙不同时。皖江便是田横岛,义士悲歌为涕洟。

讼堂閒处富吟笺,不以才传以节传。宦远似飘罗刹国,魂归好附贾胡船。

生前诗有题襟集,身后家无负郭田。漫读孝经堪退贼,可怜儿死父尸边。

多事关心偶不眠,随人也当守残年。不须更说新春事,来岁今宵在目前。

清朝边钥付儒臣,坐倚韬钤护北门。帅阃得人重有范,将门生子果如孙。

乌台宪度新威振,鸾掖文章旧价存。共喜禁中颇牧出,临分无惜醉芳尊。

千佛祝釐山下听,中天百尺似明庭。太行不断西来色,长送甘泉万岁青。

花到金相玉质精,真纯和粹更幽清。凭谁笑与梅花说,且合推尊作大成。

寄我端溪玉一弯,文房取友此其端。
眼中厌持珊瑚树,掌上忻擎紫马肝。
底用千金求国手,拟封九锡霸词坛。
他时游宦南州路,免载囊中只石还。
翠霭空霏忽有无,笔端谁著此工夫。
溪山本被人图画,却道溪山是画图。
灯锁莲花花照罍,翠钿同醉楚台巍。
残灰剔罢携纤手,也胜金莲送辙回。

日出狮峰顶,鹊鸣庭树枝。慈母出门望,儿从天上归。

一别十三年,母子隔远道。不忧岁月深,但恐母年老。

儿仕大鸿胪,母在高堂居。有禄不得养,问安徒寄书。

儿今乞归省,诏许还乡井。暂经洪都门,遥指白云岭。

一笑偶相逢,论诗铁柱宫。相逢即相别,挂席趁回风。

回风吹五两,南浦春波长。就船买鲤鱼,沿月棹歌响。

登堂进流霞,更栽萱草花。百岁母身健,愿儿长在家。

平生尊韩公,梦寐每若见。学诗名吾斋,古来宝李汉。

侧想秀野堂,苦心事摩研。精本世罕求,日久或漫漶。

嘉惠重开雕,朱墨何璀璨。流传贵有人,欣复归使院。

我登文海堂,获此剧欢忭。篷窗日吟诵,客路消午倦。

窃谓公文章,流派实淹贯。光焰万丈长,已导欧苏先。

寻源共追溯,乌能得涯岸。性情得所近,学焉志吾愿。

拜嘉多余珍,此惠实所冠。

山浮群玉碧空沉,万顷光涵几许深。梵刹楼台嘘海蜃,洞天日月浴丹金。

秋林结缘留连赏,春坞藏红次第吟。拟泛一舟追范蠡,从来世味不关心。

送我花间去。留我花间住。紫洞吹香,重门相映,春风无语。

忍飘零、满院旧苔痕,又疏帘微雨。

小小笆篱护。点点红霞吐。含笑临窗,酡颜倚竹,玲珑欲舞。

画楼西、池上与桥边,记刘郎前度。

满园春色手亲栽,一日花前几度来。怪底枝头蝴蝶舞,鬓边新插牡丹回。

欢场多少忆,难忘得、舞艳与歌香。记云影细沉,脂檀微辨,风丝轻贴,绛白相将。

曾赊取、酒城天不晓,词阵字俱双。末利露胎,凉过晚髻,夫容霞缬,水剪秋眶。

而今抛弃也,廿年里、尽教着意郎当。那更个人无赖,逗起愁肠。

正金钗已溜,花无管束,锦栏欲褪,月有平章。又是弥天恨绪,大费商量。

东流古名邑,渺在江之干。
民居苦萧条,官舍亦苟完。
庑陋纷草茅,垣周翳榛菅。
枣植行疏疏,槐阴郁团团。
覯此余物清,盍展规抚宽。
丞无两松哦,令乏五柳欢。
簿则颀而长,或谓栖枳鸾。
咨询我初来,偶滞风雨寒。
坐彼容膝轩,徐徐散忧端。
龙钟数耆翁,再拜陈肺肝:“小县丧乱余,人烟重凋残。
百一虽幸存,门孤户仍单。
老者困以衰,弱者伤以孱。
况复差役频,斯须未遑安。
赖有父母慈,桑麻慰盘桓。
抚字皆得人,昭苏固无难。
”援笔题此诗,考绩时取看。
石秀拼命,志在金宝。
大似河魨,腹果一饱。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