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玉炉香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玉炉散发着炉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注释
更漏子:词牌名。它类似渊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小夜曲》,歌唱的是午夜情事。
画堂:华丽的内室。
鬓(bìn)云:鬓发如云。
衾(qīn):被子。
梧桐:落叶乔木,古人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
不道:不管、不理会的意思。

赏析

  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这首《更漏子》,借“更漏”夜景妇女相思情事,词从夜晚写到天明。

  开头三个字,表面看是景语,不像后来李清照《醉花阴·重阳》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含有以炉烟袅袅来表示愁思无限的意思。次句“红蜡泪”就不同了:夜间燃烛,用以照明,但多了一个“泪”字,便含有了人的感情。说“玉炉”,既见其精美,又见其色洁;“红蜡”则透出色泽的艳丽而撩人情思,而闺中的寂寞也隐隐流露出来了。“画堂”,写居室之美,与“玉炉”、“红蜡”相映衬。这句紧承上句,说红蜡所映照是画堂中人的秋思。“秋思”,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深藏于人心中的情愫,红蜡是不能“照”到的,可是作者却执拗地强调“偏照”。“偏照”者,非照不可也。这一来,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情,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此刻,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无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浑融一体,更反衬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概言之,第一句主要是衬景,二句景中含情,三句感情色彩强烈,女主人公的愁肠百结,呼之而出了。陈匪石云:“词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旧时月色斋词谭》)这里“融情入景”是逐步深入的,至“偏照”始喷涌而出。

  “眉翠薄,鬓云残”,两句写人。以翠黛描眉,见其眉之美。鬓云,是形容美发如云,可知其人之美。但紧接着用了一个“薄”字,一个“残”字,景况便完全不同了。“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情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受,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写出了人的感觉:衾枕生寒,如李清照怀念外出丈夫时的“半夜凉初透”。由此可知上面的一切景物,都是夜长不寐之人目之所见,身之所感。这些景物如粒粒珍珠,用“秋思”这条线把它们串了起来。

  上阕写画堂中人所见,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它与“偏照画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情。下面再作具体描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潇潇秋雨不理会闺中少妇深夜怀人的苦情,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还没有休止。秋雨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情连绵无尽。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由玉炉生香、红蜡滴泪的傍晚,到闻“三更雨”,再看“滴到明”,女主人公的彻夜不眠,当然更非“一个愁字了得”了。

  这首词通首写画堂人的“秋思”“离情”,上阕的意境,在《花间集》中颇常见,下阕的写法则独辟蹊径。陈廷焯说“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文章之厚。其实,“用笔快”如果一泻千里,言尽意止,固然不好;但这里并非如此。谭献说“梧桐树”以下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书法中的所谓“垂”,指竖笔;在作竖笔时,最后须往上逆缩一下,使字体不失其气势。比之于词,即是看似直率,纵笔而下,但须顿挫深厚,跌宕而有情致,似直而实纡也。《更漏子》下阕,写梧桐夜语,正有此特色。这里直接写雨声,间接写思妇,亦是“夜长衾枕寒”的进一步说明;但整夜不眠却仍用暗示,始终未曾点破,这就是直致中有含蓄之处。所以说此词深得书家 “无垂不缩”之法,即是指它“直说”中仍适当地配合以“含蓄”,否则便会使人有一览无余、索然寡味之感了。宋人聂胜琼《鹧鸪天·别情》词有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当是从此词脱胎而来,写得语浅情深;但全词并不像此词上下片浓淡相间,又缺乏转折变化,相较之下,韵味亦是略逊一筹。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猜你喜欢
西门送仆射,鞍马照路光。
南门送贰卿,冠盖遥相望。
东门送郎吏,舣舟隋堤傍。
郎吏诚隔品,同直白玉堂。
丈人况知己,振拔在举场。
怜才惜我去,深劝离别觞。
醉中不记事,烟水空茫茫。
醒来闻鸣橹,呕轧摇斜阳。
犹疑在禁中,残漏寒丁当。
回望银台门,五云遮帝乡。
聚散本如此,升沉庸何伤。
丈人名位峻,只久登岩廊。
平居倦朝请,高论思退藏。
圃田有别业,古木罗修篁。
艹亭寒萧萧,池波碧泱泱。
尝云拂袖去,可以傲羲皇。
丈人果能尔,识度非寻常。
安车比疏广,辟谷如张良。
再拜愿丈人,寿考仍康强。
自念山野士,不解随圆方。
宦途多龃龉,身计颇悲凉。
行将解簪笏,归去事农桑。
幸容操杖履,酒扫近丘墙。
百舌娇慵未苦啼,雪随春水下松溪。
何人樵树和云斫,几处山田带雨犁。
蜀柳半开鸜鹆眼,海棠深结麝香脐。
东风似待闲人出,一路青莎衬马蹄。

烈日如焚正蕴隆,黑云载雨泻长空。搜龙霹雳一声歇,庭竹潇潇来好风。

睡过珍林十日红,起看阳艳欲成空。
有情尽付莺和蝶,无恨堪嗔雨与风。
原隰望中青一色,栏干凭处意无穷。
衰翁晚悟人间事,春去春来岁岁同。
幽梦匆匆破后。妆粉乱痕沾袖。遥想酒醒来,无奈玉销花瘦。回首。回首。绕岸夕阳疏柳。

长夜悠悠白日迷,悲哉秋之为气乃风为。窈谷彷徨飞叶舞,平原烟邑野云垂。

已入窈闺撩远梦,还依绝塞起关思。登临忽就幽人怨,流年翻生壮士悲。

壮士幽人多惋慨,窈闺绝塞易惊痗。古今摇落出秋心,心心强半皆风碎。

独有酒在歌筵不易忧,至于人沉宦海不可浮。何爱能分欢喜席,何利能关富贵谋。

故乡思莼闻一叹,汾河哀棹见中流。于戏恍悢兮秋声,乃无根而纵横。

交关塞之魂梦,窈士女之性情。扬诗骚之陶郁,怆时序之送迎。

不顾荡荡帝王胸,兴亡老壮乐悲同。征夫思妇无穷止,哀伤群怨与时终。

此外之人难为力,惟有黠贪与愚愎。九十秋风彼百惑,于戏大块将黯默。

窃歌此辞助秋吟,回风下土尽悲音。平原窈谷欲飞襟,吹彻千古万下心。

望望崆峒倚赤霄,广成何日一相邀。凤台月出谁同醉,独爱秦声听玉箫。

手中忽把一枝筇,称我逍遥林下风。不是西征车上物,临行自合与诗翁。

有弟有弟青云姿,以兄为友兼为师。十五遍探古人籍,十九不作今人诗。

从兄翱翔潞河侧,宁料为殇返乡域。孤坟寂寞崔桥西,渺渺游魂泣寒食。

呜呼三歌兮歌转烈,汝虽抱女祀绝绝。

钿车罗帕禁街夜,珂伞炬城沙路春。
少不自强今老矣,落梅风暖酒生鳞。
高科终自致,志业信如神。待得逢公道,由来合贵身。
秋归方觉好,旧梦始知真。更想青山宅,谁为后主人。
卷轴年深碎破时,我能补苴以完之。
惊逢大桁重华典,喜见由庚束皙诗。
王会周篇汲郡冢,儒生秦颂泰山碑。
装潢作手今无敌,消得朝天驲骑驰。

一身多病卧蓬蒿,离乱生涯付浊醪。旧有交游归海国,寂无车马到江皋。

此生纪迹寻莲社,十载閒心愧宝刀。莫道端居俦侣寡,与君长自把离骚。

古劳之下,有川洋洋。洋洋曷以,可濯可航。泛彼兰舟,与子同行。

时届重阳,朗天清霜。临流怀旧,伊人云亡。俛仰今昔,云胡不伤。

古劳之上,云山霅霅。霅霅曷以,以跻以悬。乘此柴车,与子同联。

峍乎郁葱,于葵之根。登高望远,伊人不存。爰卜幽宅,以慰精魂。

四明羁客独心悲,身在天涯尚未归。寸草难将游子念,五花忍着使臣衣。

弧垂此日肠先断,庭实如云泪暗挥。人世有亲生不养,青云何用说雄飞。

昔记古甲子,商灭而周兴。如何雨此日,乃为霪雨徵。

阴阳久乖张,此事颇有凭。岂天悔牧野,洗此漂杵腥。

旧雨水未乾,洞房苔欲青。新雨虽霢霢,欺我墙善崩。

虚堂就夕眠,永夜楸桐声。萧然秋气至,岂觉巾屦轻。

怜我老病者,三伏困薰蒸。得凉且饱饭,何暇念秋成。

垂杨烟薄井梧空,千里游人驻断蓬。志意不因多事改,
鬓毛难与别时同。莺迁犹待销冰日,鹏起还思动海风。
穷达他年如赋命,且陶真性一杯中。

名池涵清泚,嘉燕丰文儒。嶪嶪绛水阳,潭潭仙者居。

辉光扶游龙,柔惠借驺虞。桃李方葳蕤,兰芷纷扶疏。

青云起邓郊,赤舄临唐墟。高标凤城上,伟画鸾坡馀。

立论翻沧溟,吐辞□碧虚。陆离楚人骚,委顺齐客竽。

一吮尘梦醒,再观□□除。涓视鲲鹏游,芥遗笙笛娱。

修廊弭华盖,海月□□枢。声薄太行颠,润渐河之隅。

迄今荇藻丛,蠕□生神鱼。遂令怀古心,仰念凭风雩。

玉昆凌鲍谢,彩笔张荷蕖。短句歌流芳,乔松荫春芜。

意气黄初前,文衡迁史途。琼田公已耕,□将力新畬。

紫牙镂合方如斗,二十四星衔月口。贵人迷此华筵中,
运木手交如阵斗。不算劳神运枯木,且废为官恤惸独。
门前有吏吓孤穷,欲诉门深抱冤哭。耳厌人催坐衙早,
才闻此戏身先到。理人似爱长行心,天下安平多草草。
何当化局为明镜,挂在高堂辨邪正。何当化子作笔锋,
常在手中行法令。莫令终日迷如此,不治生民负天子。

小人健用壮,君子义为尚。惟吾不独尊,天地共下上。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