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仅十句。头八句是写黄家洞蛮抗击官军的战事大略。“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是写其步履与武装。步子非常奇特,是雀儿一样的步子,一跳一跳的,步子踏(“蹙”)在沙上,便发出“促促”的响声;而他们的武装却是四尺见长的用兽角装饰的弓和用青石作箭头的箭。“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是写黄家洞蛮部队的情状。一种狭而长的黑旗点了三下,铜鼓声大震,蛮民集合了。每一个黄家洞人都像猿猴那样怪声怪气地大声叫喊,双手还频频摇着自己的箭袋(箭箙)。“巾缠踍三半斜,溪头簇队映葛花”是写这支部队的“军服”。这“军服”和民服无异,也是够别致的了:他们的“裹腿”仅用彩巾斜缠着的。这一支队伍在溪头傲立,映着正在开放的红紫色的葛花,那艳丽斑驳的色彩也够撩人眼目的了。“山潭晚雾吟白鼍,竹蛇飞蠹射金沙”是写黄家洞蛮伏击官军的战事。这一场伏击是这样奇妙、神速,就好似白鼍晚吟、竹叶青蛇、飞蠹突然向人发动袭击一样,不但恐怖异常,也让人猝不及防。这一句王琦解为“状洞中景物”,实不确。因为这样解,此句便游离于全篇。叶葱奇注为写翻船(白鼍)和蛮人之射箭(竹蛇、飞蠹)。又有点过于拘泥。其实这两句就是写黄家洞蛮作战的勇猛无敌、神速无匹的。
后两句是写战后情景。这里有一个对照:黄家洞蛮在战后,骑着自己的“竹马”悠悠然地回到家里;可官军却屠杀容州的百姓,以人头数交差。
这首诗的题旨是刺官军的无能、残暴与歹毒。李贺一生,贫病相加,仕途多舛。他对当道者是充满了无比的憎恨与愤怒的。他的诗因此很不乏讥刺时事之作。如《夜饮朝眠曲》是刺当权者的淫逸生活的,《秦宫诗》是刺豪门的专横跋扈的,《吕将军歌》是刺宦官带兵平藩的,《老夫采玉歌》是刺富者榨取采玉工人血汗的。《黄家洞》与这些讽时刺世之作,在批判的精神上是相通的。但这一首诗同情并讴歌少数民族人民的起义斗争,这在唐诗中又实属罕见。李贺的这一首诗,是超越了阶级和种族偏见的。在这一点上,李贺要比他的师长韩愈——他称黄家洞为“贼”——的思想要先进得多。这首诗应当是李贺诗中的民主性的精华。虽历经世,又过千载,这首诗的思想异彩仍能在唐诗苑中放射出奕奕不灭的耀眼光华。
《黄家洞》在艺术上仍是一种奇崛幽峭,秾丽凄清的风格。奇特的步式、蛮荒的戎装、猿啼一般的怪叫,都生发出一种诡奇而幽丽的神韵;而那与这“奇装异服”相映的红紫色的葛花,又很能增加全诗的凄清而艳丽的氛围。在这里,诗人是把战士诗化了。把战事也诗化了。战争并不残酷,它显得很美好,很有趣。这一点不仅说明诗人的同情是在黄家洞人民方面,也说明诗人的美学观总是和善、和同情心联系在一起的。再就是篇末点题法。全诗十句有九句是写黄家洞人的军威的,仅在篇末才点了官军一笔。而这一笔恰恰是全诗的关键处、诗意所在。全诗由这一句而神彩飞动,令人震惊。按理说,表现主题的部分一定要用重笔墨,不厌其繁,而这首诗却一反常情,不厌其略。这种手法,恰如相声的抖包袱皮,一层层剥去,显得很有趣,很有情致,而剥到最后竟是一个奇异的发现,这就要比句句写官军杀良报功的方法巧妙、神奇,而且会经济得多。大约这种方法十分类似军事上的声东击西,很能出奇而制胜的。
朱自清考定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六月后(参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李贺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十年才一觉,东华梦、依旧五云高。忆雉尾春移,催吟芍药,魑头晚直,待赐樱桃。
天颜近,帐前兮玉弝,鞍侧委珠袍。罢猎归来,远山当镜,承恩捧出,叠雪挥毫。
宋家墙东畔,窥闲丽,枉自暮暮朝朝。身逐宫沟片叶,已怯波涛。
况爱闲多病,乡心易逐,阻风中酒,浪迹难招。判共美人香草,零落江皋。
游刃入斯冰,笔与蛟螭蟠曲。把臂二金蝶馆,有臣家痴叔。
廿年郁郁勒铭才,雕龙手长缩。此事倘关兵象,抵鲁戈追逐。
青山迥。抹上晓鬟烟冷。淡淡柳花飞不定。一丝眉月暝。
罨画溪边春艇。桃叶梦边春一。荡破水边鸂鶒影。闪来人袖并。
百年长啸寄乾坤,烟水平台远树村。莫在黎阳秋色里,何人不道是苏门。
长潭有令姿,山绿纳空洞。轩轩吴武陵,曾此接飞鞚。
殷勤顾我笑,诗材不胜用。重来春事深,物采尤错综。
褚小强怀大,秀异肯受控。沈吟日已昃,十彀才一中。
故人抱才藻,众象入嘲弄。即今温水馆,匡坐教弦诵。
嗟哉实前语,束苇代杗栋。明当寄东风,烟水发清梦。
五云双阙俯人间,岁晏天王狩未还。鹦鹉认人宫漏断,水沈销篆御床闲。
朝仪无复风云会,郊祀空遗日月颜。莫向边陲动戎马,汉兵已过铁门关。
舜过山下隐君子,饥饫山云渴江水。杜门不出三十年,世事营营任朝市。
诗成和者陆与皮,千里同心室则迩。愁杀思归张季鹰,秋风祇说蒪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