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明驿墙 一作: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雁,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注释
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茅店:乡村小客舍,同“茅舍”。用茅草盖成的旅舍。
板桥:木板架设的桥。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晨起动征铎”,写早晨旅店中的情景。“晨起”,点题“早行”。诗人在开首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叮当的车马铃声。这一句话极为简练概括。从“征铎”声我们可以联想到,旅客们有的正在忙着套马,有的正在驾车向外走,热闹非凡。

  “客行悲故乡”,这句虽然出自诗人之口,但代表了许多旅客的心声。过去交通不便,身处他乡人情浅薄,总之,当时人们安土重迁,怯于远行。“悲”字,表明客人们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 心情。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内容涵盖 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例如“鸡声”,“鸡”和“声”结合起来,诗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同样,“茅店”、“人迹”、“板桥”也会使 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

  古时旅客为保证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而本诗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很有特征性的景物。茅店又是具有山区特征的景物。“鸡声茅店月”五个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里,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囊,准备赶路等很多内容,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同样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雄鸡报晓,夜 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出发,没想到此时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这两句将早行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猜你喜欢

飘风骤雨饷时间,堕蕊飞花满地殷。自是群芳将结实,非关风雨故摧残。

稚子相呼脱锦衣,饷春不减道山薇。
翻身跳入炉中浴,透得山僧啮镞机。

卧吹月明里,龙吟鼍打鼓。别是一家风,荻花摆头舞。

黄屋非尧意,讴歌有启归。
德参羲昊古,事与汉唐非。
喜气传千嶂,皇几浃九围。
胡亡固无日,智勇旧沈机。
略无一点南来风,日日褰裳泥雨中。
端午到家复失约,良辰阙酒非真穷。
世情故宜俗眼白,时事不改戎葵红。
三年为客可归矣,亦念儿曹思乃翁。

祷疾秋雪飞,黜妇同蒸梨。孝子先母殁,殁时犹布衣。

民间有疾疫,灵爽常为医。驱虎民不伤,驱蝗民不饥。

卓哉千载下,灵风常满旗。

身为高帝孙,面作寒士气。
缘情德麟语,写物大年意。
青云无苏黄,何以致后世。
窗明几静间,是事且游戏。

中林授衣节,寒气早已集。牖户洎裘褐,凡百缺治葺。

穷居昧时序,颇讶光景急。丛篁助幽翳,漾濑发空寂。

水禽穿屋过,岩树排檐入。陶尊既尘渍,墨突亦雨立。

遐思把菊咏,端处掬溜室。空言非药饵,殆不废九日。

照日汀洲际,摇风渌潭侧。虽无独茧轻,幸有青袍色。

罗袖少轻尘,象床多丽饰。愿君兰夜饮,佳人时宴息。

天上云,何方来。天之元气出变化,飞龙与尔相徘徊。

龙飞不自行,乘云如水高飞腾。逶迤缥缈不可名,翱翔矫矫游太清。

出紫薇,过箕尾。龙行亦行止亦止,与龙一心青天里。

青天皎皎日正中,轮囷萧索飞溶溶。春风浩荡吹八极,氤氲五气流春风。

忽然收卷不留迹,妙入无门閟玄极。冥冥窅窅神所宅,独有飞龙可以识。

房山之上有屋名云庄,青壁突兀开栋梁。云兮云兮不可以敛藏,散为甘雨泽四方,年丰黍稻多穰穰。

云在天,人乐康。

海珠吐月海水红,翠竹岩近蓬莱宫。
晨游东华天帝所,望舒前导参丰隆。
帝曰炎图亿万载,往哉汝谐盘石宗。
授之虹玉金斗印,一佛出世群仙从。
麟兮定兮已为瑞,彩袖接武葛氏龙。
忆昔京畿得贤辅,胥涛欲囓粒食空。
百万生灵袵席上,三日事为方寸中。
至今途歌与里咏,活民生佛称我公。
公侯衮衮世罕有,初心本愿毕阴功。
枌榆社内连理,华萼楼间天九重。
邦臣未识买臣贵,天子应知刘向忠。
未央前殿催元会,天诏传宣一字封。
武夷之山三十六,仆居八曲鼓子峰。
白马仙人向我说,高牙今驻秦甬东。
起看梅花玉的皪,记得诞日今重逢。
去年已献鹤飞曲,今年作诗尤未工。
一年一轴从今始,邺架轴少诗无穷。

碧草城南路不分,野人诗思正纷纷。聊随谢客寻幽壑,何必桓谭识古文。

春日苦耽新秫酒,洞天思谒大茅君。东风吹起花如霰,肠断梁台日暮云。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邃古传神母,流光感赤虹。龙书彰圣瑞,日角表皇躬。

肇启苞符秘,能侔造化功。纪元开运会,画卦判洪濛。

理协阴阳始,几参象数终。三才咸有统,六位嬗无穷。

姬孔渊源在,炎黄谥号同。补天咨帝妹,创字授臣工。

任宿沿风姓,庭巢列禅通。混茫都邑改,巍焕寝园崇。

绀殿凌霄汉,丹陵接华嵩。握图容自肃,衣卉道弥冲。

作者斯文祖,钦哉望秩隆。圣朝稽典礼,谟诰述庞鸿。

日月觚棱外,乾坤法象中。白龟沦蔡水,苍桧拥斋宫。

幽赞诚何极,灵蓍满百丛。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静坐还看竹,閒行亦合樵。道心应有在,生事合无憀。

客去清谈少,年来白发饶。漫将支遁笔,閒且赋逍遥。

自有开山斧,何愁荆棘迷。烟霞挑不尽,风月手相携。

看奕非逃世,行歌莫恼妻。那堪赓伐木,幽谷听莺啼。

若是道人头不白,老人当日合乌头。

废戍黄花旧,行缠白日休。兵戈馀孟蜀,厄塞控岐州。

苍壁雪云宿,青峰江水流。星台连故道,怀古动烦忧。

有客有客黎氏子,携书积岁辞故里。朝食日照苜蓿盘,夜灯风露亲图史。

三年官闲归未得,避寇转徙荒山里。呜呼一歌兮歌激扬,青春伴我留他乡。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