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注释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鉴赏一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遥怜故园菊”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应傍战场开”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鉴赏二

  重阳节登高是古已有之的风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两个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长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说陶渊明"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逢弘(指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陶潜居宅,有人送酒。诗人行军在外,自然没有这个福分。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遥”字,渲染出诗人与长安的相距之远。“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应傍战场开”,沈德潜说可悲在“战场二字”。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岂不可悲可叹!结句把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所以最为“可悲”。

  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岑参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猜你喜欢
莫叹都门路,归无驷马车。绣衣犹在箧,芸阁已观书。
沃野收红稻,长江钓白鱼。晨餐亦可荐,名利欲何如。
欲住住不得,出门天气秋。惟知偷拭泪,不忍更回头。
此日只愁老,况身方远游。孤寒将五字,何以动诸侯。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他日群偷窥扑满,旱时遣患识金仙。颓基尚带三江水,故苑今随一炬烟。

驹隙未过人换世,棠阴不剪树参天。从今免被元龙笑,茅屋三间蔽采椽。

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
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
势斗蛟龙恶,声吹雨雹粗。
晚来云一色,诗句自成图。
君如九酝台黏盏。我似茅柴风味短。几时秋水美人来,长恐扁舟乘兴懒。
高怀自饮无人劝。马有青刍奴白饭。向来珠履玉簪人,颇觉斗量车载满。

美人如月花窗绮。绮窗花月如人美。风暖度香丛。丛香度暖风。

未通曾展意。意展曾通未。怜尔得来笺。笺来得尔怜。

侯封故里望依稀,太息西行应募非。海上牛羊拘属国,月中环佩送明妃。

烽屯绝塞昆崙远,血膏离宫苜蓿肥。使者何功膺上赏,归槎载得石支机。

朝登清泠台,夜宿无诸郭。羌笛何处来,梅花梦中落。

悲凉关月寒,凄断秋山薄。不是别离人,闻尔亦萧索。

君爱岭南山,虽好携不得。安得怀袖间,有此英州石。

粉蠹金奁,闲情事、绿窗影出娟娟。舞鸾斜倚,亲见小字连环。

越缕披香笼袖角,弁峰添黛晕眉弯。惯温存、夜来茜色,销与华年。

春风盈盈满箧,伴上帘绀玉,浅照低鬟。赋情多丽,空怅翠竹寒天。

熏炉半温绣户,问妆靥、何时相向圆。寻芳约,料小菱春影,不隔蓬山。

壶天小拓,似巢营蚊睫,国居蜗角。且莫打头嘲屋矮,赛过行窝安乐。

挈鼎焚香,支铛瀹茗,天与安排着。楞严一卷,六经且置高阁。

赢得劫火余生,津梁久倦,舍此将安托。赌墅争墩成笑柄,输我自专一壑。

万丈长裘,千间广厦,早乏匡时略。老夫耄矣,横飙休入吾幕。

日暮徙倚渭桥西,正见凉月与云齐。若使月光无近远,应昭离人今夜啼。

兰泽伤秋色,临风远别期。东城草虽绿,南浦柳无枝。
直道岂易枉,暗投谁不疑。因君问行役,有泪湿江蓠。

苍茫度高冈,乱石堆成路。蔼蔼白云封,崎岖难信步。

未至东园东,歧路常纡互。景仄门长关,斋幽扃如故。

灶冷矗炊烟,檐低滴清露。林鸟声交呼,丛萤辉相顾。

谷飙叩虚牝,山月飞寒兔。夜琴调清弦,夕砧捣秋素。

馀寒造众色,气象换朝暮。何计驻流光,西山须一度。

蝇蝇番姓土风偏,不识干支恍葛天。择赘凤□翻午夜,收成鼍鼓庆周年。

桀骜身臂黥花灿,男女腰肢削竹编。驿传倩渠传片檄,行追奔马似飞仙。

真人自有龙蹻术,可笑长生事战争。
屋里蚕三眠,门前春过半。
桑麻绿阴合,风雨长檠暗。
叶底虫丝繁,卧作字画短。
偷閒一枕肱,梦与杨花乱。

韶光迅,忽又送春归。回忆吟花诗句艳,相邀醉月羽觞飞。

一梦境都非。

捕蝗捕蝗人簇簇,蝗飞蔽天引其族。扬旗击鼓乱敲钲,奔走如狂沸山谷。

炎肌雨汗肠雷鸣,取蝗一斗当斗粟。幸不入境驱邻封,彼亦天民忍遭酷!

谁云蝗多不食苗,苗食垂尽到草木。复闻修德能弭灾,非止蝗生宜早扑。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