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秋轮台》这首五律于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诗人居轮台时所作。诗人于公元754年赴北庭,至今已历三年,诗中描绘初秋边塞景物.抒写久居边塞的惆怅心情。
诗的开头面句从地点“轮台”落笔写。地为“异域”,城为“孤城”,而又位于明山之外,雪海之边,两句互相补充,各分三层以写边地荒远苦寒,起调极为沉重。
诗的次两句则从时间“首秋”落笔写。“秋来”和“夏尽”点明“首秋”,雁为北地之氏“唯有雁”照应“孤城”二字;蝉为家乡之物,“不闻蝉”照应“异域”二字。“唯有”、“不闻”。从所见所闻,一正一反两个方而来写边地荒远苦寒。
诗的五、六两句从居住环境方面写。边地的秋风秋雨侵袭着诗人居住的蓬帐,毡墙已经潮湿,帐幕发出胞气。上句景物诉诸视觉,下旬景物诉诸嗅觉,可见诗人置身子怎样的氛围之中。一“捞”一“格”,写边地初秋气候的恶劣,点染秋景气氛,勾划出一个极为凄苦的环境。
诗的最后两句仍从地点时间两方面着笔来写。“轮台万里地”,写边塞地点之远;“无事历三年”,写戍边时间之长。环境苦寒,秋日又至,家乡万里,归去无期,思念家乡宅切是不言而喻的。因面这两句实为诗人之所感。
这首诗由诗人所居异域而及诗人首秋所见,而及诗人边地所居,而及诗人心中所想,由远及近,层层写拢来,久居边塞的苦闷心情在首秋轮台的景物描绘中得到自然而又含蓄的表露。
首句为地理环境,异域,有别于内地,且在阴山之外;孤城雪海,竟然为沙漠之中的一块绿地。次句为气候环境,轮台之夏和秋季很短,夏季听不见蝉鸣,秋季看不见大雁,一不留神便进入冬季。三句为居住环境,住用毡帐,不防雨。结尾为总结感叹,茫茫万里辽阔之轮台,拜拜在这呆了三年。能看出来,岑参此时有些伤感,不知是对此西域轮台不满意,还是因为未能建功立业长叹息。
轮台为古单于之地,风物民俗尽殊,即古之所谓异域。作者《轮台即事》破题即曰:“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即写其风物之异,与异域之感。结句平实,然平中有奇,实中有虚。无事而于此偏远荒漠之地度过三年。其难熬可知,其感触可会,句外有无穷之意。
肩舆九步十倾欹,下有冰河不敢窥。冰上水禽行似箭,忽逢缺处得鱼儿。
星斗无光夜色寒,一军惊拥将登坛。争功土聚沙中语,遇敌师从壁上观。
谁敢倚公为砥柱,可怜报国只心肝。东南一局全输却,当局翻成袖手看。
仓海君何人,家能畜力士。金椎误中时,秦王魄已褫。
报雠虽未成,天下兵以起。功为陈项先,豪俊闻皆喜。
贼在下邳中,无人言孺子。从容得步游,任侠惊闾里。
老人教强忍,命之下取履。岂有王者师,而为血气使。
汉皋薄暮,正凌波倚醉,暗输心素。三十六陂烟雨足,消尽人闲烦暑。
露冷风清,无情有限,月又明南浦。小船移过,采香人在何处。
最爱瘦骨珊然,高擎青盖,的的芳心苦。抱月飘烟腰几寸,相对盈盈欲语。
暗系情思,徐轻清泪,多少闲情绪。闽兰开未,水亭好共延伫。
欲写我心,乌皮几、墨涛初涨。横眼看、桑田沧海,古今无恙。
有恨不妨埋地底,无愁可寄还天上。且曲成、数子和而歌,矜相饷。
秦楚战,游丝漾。迁固笔,寒蛩唱。任春风秋雨,乾施坤酿。
月出吴刚空抱斧,日斜夸父须投杖。觉娲皇、炼石补天来,无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