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所要着重表现的是诗人在艰苦的戎马生活中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诗的前四句借艰苦的塞外行役生活写自己的愁绪。诗的首句点明诗人所置身的地点是银山碛口。这个地点最突出的特征是风似箭。次句点明诗人行路的时间是一个边塞的月夜。这两句勾划出边地特异的景物:时而狂风大作,时而月色皎洁。这是一个很能触动作者的行役之叹、故乡之思的环境,“愁”,首先由此而来,“愁泪”,首先因此而落。“双双”,可见“愁泪”的不可遏止。而偏偏在这个时候,狂风又卷着沙尘扑到诗人脸上。“飒飒胡沙迸人面”这句表面看似写“沙”,而实际是承第一句写“风”。“迸”,是个极有力的字眼,它反映着沙的力度,而实际上反映着风的力度,使“风似箭”更为具体化。“飒飒”,写出了夜风的凛冽,衬托着夜色的肃杀,也烘托了诗人的愁绪。由“风”写到“月”,写到“泪”,而又写到风,这种回环的写法,把边地易变的天气,狂暴的烈风表现得十分突出。艰苦的戎马生活场景从而展现出来。
诗的后两句格调为之一转。面对如此艰难环境,诗人没有畏怯,他是以英雄男儿自命的。“终日守笔砚”固然可以免受风沙折磨之苦,但那不符合诗人的理想和豪情。“丈夫三十未富贵”中有自愧和自叹,是上文“愁泪”的重要原因;更主要的则是自励和自勉,从而引出末句的豪言壮语:“安能终日守笔砚”,用一句反问作结,十分省力,表现出立功异域,封侯万里的强烈愿望。不难看出,诗人虽然经历了长途艰苦跋涉,但仍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全诗前四句写异地风物和诗人愁绪,全从外部形象着手,而后两句则直抒内心,笔法先抑后扬,以慷溉激昂情调结束全诗。全诗风格俊爽豪迈,粗笔挥洒,语言朴素自然,似脱口而出。
朝入天苑中,谒帝蓬莱宫。
青山映辇道,碧树摇烟空。
谬题金闺籍,得与银台通。
待诏奉明主,抽毫颂清风。
归时落日晚,蹀躞浮云骢。
人马本无意,飞驰自豪雄。
入门紫鸳鸯,金井双梧桐。
清歌弦古曲,美酒沽新丰。
快意且为乐,列筵坐群公。
光景不可留,生世如转蓬。
早达胜晚遇,羞比垂钓翁。
自古有秀色,西施与东邻。
蛾眉不可妒,况乃效其颦。
所以尹婕妤,羞见邢夫人。
低头不出气,塞默少精神。
寄语无盐子,如君何足珍。
昔有周大夫,愀然过墟里。时序已三迁,沈忧念方始。
乃知臣子心,无可别离此。自经板荡馀,一再见桃李。
春秋相代嬗,激疾不可止。慨焉岁月去,人事亦转徙。
古制存练祥,变哀固其理。送终有时既,长恨无穷已。
岂有西向身,未昧王裒旨。眷言托风人,言尽愁不弭。
一月不寄书,未敢故逡巡。下笔辄增感,有语难告申。
诸君先我归,为我宛转陈。惟幸动止安,差慰头白亲。
东风吹原草,沙路何粼粼。白云垂远海,南望浩无垠。
秋色变早晚,江上多白蘋。此时我当返,与君理钓缗。
秦子死南海,旋骨还故墟。辛勤一生事,空得数编书。
琅琅巧言语,玉佩联琼琚。知者能几人,憎者颇有馀。
书生事业薄,生世苦勤劬。持以待后世,何足润槁枯。
兴怀及昔者,使我涕涟如。道路阻且长,悲哉违抚孤。
两翁久忘世,木石以为徒。偶然相值遇,风月应指呼。
废兴非吾事,胡为此区区。但觉腹中事,似落纸上图。
一以我为渔,神游渺江湖。一以我为樵,梦为山泽臞。
形骸随所寓,何者为真吾。尚忘彼与此,况复朝市娱。
西风下落日,渡口炊烟孤。无问亦无答,长笑归来乎。
海水变为酒,尽醉蓬莱客。骊龙与翠蛟,各饮三千石。
众影行月光,云气浮天白。仙人久不归,瑶草年年碧。
开到藤花春已暮。可奈东风,不肯将愁去。一任绣床黏柳絮。
怜花只绕闲阶步。
蹴损苔痕无意绪。移个鹦哥,挂在花深处。教与夜来新谱句。
不知花外涟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