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所要着重表现的是诗人在艰苦的戎马生活中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诗的前四句借艰苦的塞外行役生活写自己的愁绪。诗的首句点明诗人所置身的地点是银山碛口。这个地点最突出的特征是风似箭。次句点明诗人行路的时间是一个边塞的月夜。这两句勾划出边地特异的景物:时而狂风大作,时而月色皎洁。这是一个很能触动作者的行役之叹、故乡之思的环境,“愁”,首先由此而来,“愁泪”,首先因此而落。“双双”,可见“愁泪”的不可遏止。而偏偏在这个时候,狂风又卷着沙尘扑到诗人脸上。“飒飒胡沙迸人面”这句表面看似写“沙”,而实际是承第一句写“风”。“迸”,是个极有力的字眼,它反映着沙的力度,而实际上反映着风的力度,使“风似箭”更为具体化。“飒飒”,写出了夜风的凛冽,衬托着夜色的肃杀,也烘托了诗人的愁绪。由“风”写到“月”,写到“泪”,而又写到风,这种回环的写法,把边地易变的天气,狂暴的烈风表现得十分突出。艰苦的戎马生活场景从而展现出来。
诗的后两句格调为之一转。面对如此艰难环境,诗人没有畏怯,他是以英雄男儿自命的。“终日守笔砚”固然可以免受风沙折磨之苦,但那不符合诗人的理想和豪情。“丈夫三十未富贵”中有自愧和自叹,是上文“愁泪”的重要原因;更主要的则是自励和自勉,从而引出末句的豪言壮语:“安能终日守笔砚”,用一句反问作结,十分省力,表现出立功异域,封侯万里的强烈愿望。不难看出,诗人虽然经历了长途艰苦跋涉,但仍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全诗前四句写异地风物和诗人愁绪,全从外部形象着手,而后两句则直抒内心,笔法先抑后扬,以慷溉激昂情调结束全诗。全诗风格俊爽豪迈,粗笔挥洒,语言朴素自然,似脱口而出。
坐来八尺马如龙,演武堂前夹路松。谪吏一边三十六,尽排长戟壮军容。
龙江风静潮初落,枫叶芦花秋漠漠。船头击鼓催发船,为君起舞劝君酌。
怜君独擅八斗才,夙承家学继抡魁。纳忠一疏昭日月,谪官三载留尘埃。
清朝选拔采廷论,碧海神虬岂终困。省寺回翔几十年,超陟内台持帝宪。
惭予仰德如斗山,敢云契谊同金兰。二子从君辱陶冶,耳提面命开蒙顽。
使旌摇曳西江路,天子恩威两宣布。礼乐三年笔底翻,甲兵数万胸中富。
大敷文教畅武功,帝曰汝来匡朕躬。唐虞治道在古学,朝夕岩廊沃圣衷。
奉帚陵园洗白莼,若为露下倍伤神。秦宫耐可花前死,忍向秋风哭圣人。
香烟遥接白云平,原上金灯夜夜明。山鬼萝衣挽秋驾,青冥有路不教行。
黄花镇外拥胡兵,万马驱来山几层。难去宫中报天子,朝朝只是拜长陵。
仗前挏酒进琼脂,翠络金钩向马垂。少宰毡庐初张事,从官鱼笏正书思。
三辰上应旂斿象,六乐中陈鼓吹词。供奉逍遥承御宿,故应燕许擅同时。
高卧罗浮二十春,读书谈道不知贫。讵期止辇收颜驷,敢谓逃名似子真。
蹭蹬一官还报主,萧条双鬓岂谋身。题诗尚忆梅花句,为掇芳华寄楚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