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是高适在蜀州刺史任上寄怀杜甫之作。人日,是农历正月初七日。杜二,即杜甫。杜甫居成都时,高适与之过从甚密,此诗慰故人思乡之情,发世事难料之叹,抒无所作为之憾。
全诗每四句一段,共分三段。每段换韵,开头是平声阳韵,中间是仄声御韵,末段是平声真韵。“人日题诗寄草堂”,起句便单刀直入点题。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岁后第七日为人日。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到了唐代,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此节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围绕这“怜”字生发展开。“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紧接着“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便是这思乡情绪的具体形容。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已了。
中间四句是诗意的拓展和深化,有不平,有忧郁,又有如大海行舟、随波飘转、不能自主的渺茫与怅惘,感情是复杂的。换用仄声韵,正与内容十分协调。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预”是参与朝政之意。尽管如此,诗人的爱国热忱却未衰减,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自然是“心怀百忧复千虑”了。当时,不仅安史叛军在中原还很猖獗,即就蜀中局势而言,也并不平静,此诗写后的两三个月,便发生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这“百忧千虑”,也正是时局艰难的反映。杜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是很深刻地领会到高适这种复杂情思的。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此忧之深,虑之远,更说明国步艰难,有志莫申。深沉的感喟中,隐藏了内心无限的哀痛。
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事难前定。这就自然地逗出了末段。“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诗人早年曾隐身“渔樵”《封丘作》,“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这“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这种“愧”,更见得两人交谊之厚,相知之深。
这首诗,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那抑扬变换的音调,很好地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像这种“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可算是汉魏风骨的嗣响。
兹山定中腴,秀色乃如许。连峰积苍润,岚气亦如雨。
珍泉不浪出,世俗那得取。群仙作佛供,洒此玉池股。
甘寒饮天下,瓶盎走膏乳。儿嬉供茗事,云散入江渚。
当源起台殿,下瞰松柏古。巍基首梁宋,爽气接吴楚。
我来值佳月,济胜得嵇吕。聊分小苍壁,同振百年羽。
跻攀兴未极,落日在林莽。却立望翠屏,中流驻鸣橹。
秋江烟冷水光寒,采采芙蓉向晚看。衰鬓自怜风日改,閒情容放酒杯宽。
近瞻紫极垂玄衮,未傍青山挂皂冠。谁笑宦年踰五十,汉庭元有老郎官。
赫赫陇西杰,奕叶何光辉。一门见三子,不同乡里儿。
三妇名家姝,玉貌长蛾眉。大妇居中堂,夜织流黄机。
中妇具朝餐,泉出江鱼肥。小妇二十馀,金刀新制衣。
青松与女萝,百岁欣相依。未及白头日,双凤俄分飞。
入房洗粉黛,岂复施珠玑。盘龙掩明镜,宾鹤琴中悲。
生既不同室,死则须同归。鸿雁犹有信,妇道安可暌。
残灯冬夜长,素月光徘徊。共绩还共语,白玉当不灰。
有子官已高,少壮忽复衰。丈夫少气节,恒惧白刃威。
女子乃如上,盐山同巍巍。
君家种竹蜀江旁,高与蚕崖势颉颃。已树旌旗分部曲,更鸣琴瑟应宫商。
蛟龙并逐波涛化,虎豹曾因雾雨藏。兄弟至今俱宦达,未应开径接求羊。
管宁犹避世,裨灶岂知天。安稳将何日,奔忙各暮年。
且陪山简醉,未辨水衡钱。便了公家事,痴儿更可怜。
才过三峡桥,溪壑骇闻见。吁嗟此奇观,曲尽水之变。
石忽不受水,水怒如激电。其势必斜飞,下与蛟龙战。
渊深不敢窥,藓滑试一践。我有悠然心,六虚任周遍。
对之神益闲,澒洞增馀眷。高歌扶杖归,习习风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