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征吴途中所见山河破碎的荒凉景象。开头二句先点出自己的感受:“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接着,作者以沉痛的笔调具体地描绘了饱受战火蹂躏的残破河山:“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人烟断绝,空旷孤寂的荒野,这是大背景。“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昔日人口稠密、富庶繁华的城镇,此时成了一片废墟。人烟稀少,杂草丛生,残垣断壁,国破家亡,这正是动乱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雚蒲”六句,诗人把镜头从远处拉回到身边,对周围的环境作进一步的渲染。蒲苇满泽的荒野,黄昏时分的凉风,随波漂浮的扁舟,凄厉哀鸣的寒蝉,凌空飞翔的鹳鹄,组成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身处此境的“客子”,当然要“泪下不可收”了。这里的景物并不是随意拾掇的,而是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需要精心选择的。当然,这也是为反对军阀混战这个主题服务的,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抨击的言辞,但诗人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因而句句都隐含着批判的锋芒。
然而,重重黑暗的尽头,忽然透出了一道曙光。在弥望的荒芜焦土之中,一片充满生气的乐土,出现在面前。这就是作者笔下的谯郡——曹操的故乡。“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这是作者的总体感受,一踏上谯郡的地界,所有的忧愁便烟消云散,心情豁然开朗。这与前半部分的“靡靡我心愁”截然相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作者笔下的环境,也是另一番光景:先写质朴的田园风光:“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宁静、富庶、和睦,便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描写一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两者所表现的画面和所寄寓的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之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不过一个是理想,一个是稍带夸张的现实,接着,作者又写到繁华的都市风貌:“馆宅充廛里,女士满庄馗。“谯郡是曹操的故乡,诗人把谯郡的生活写得那么美好,自然是对曹操的热烈歌颂,这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局限,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人们总是热切盼望出现一位好皇帝,治理好天下,使人民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所以这种写法,也并不是不自然的。最后,诗人对这理想乐土发出了由衷赞美:“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乐土”,是作者所向往的幸福之地。留恋故乡,是人之常情;客居异地总是不愿久留的。诗人自己在流寓荆州时也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登楼赋》)可是此诗结尾却说:这里虽然不是自己的故乡,也愿意长久地生活在这里。这就更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曹操的赞美,反映了人民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
此诗的创作意图主要是通过荒土和乐土的对照,表达自己反对军阀混战、向往幸福安定生活的愿望。作品前后两个部分基本上是一一对应,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体现了作者的这一创作意图。这两幅截然相反的画面并列在一起,造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了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汝南百日留,走遍三男子。思归非吾计,聊亦为尔耳。
行装理肩舆,客舍卷床笫。儿言世情恶,平地风波起。
舟行或易摇,舟静姑且已。匏系虽非愿,蠖屈当有俟。
老人思虑拙,小子言有理。晨炊廪粟红,晓市淮鱼美。
索居庖无人,归去迎伯姊。终岁得安闲,幽居无彼此。
腰间宝剑七星开,何限中朝赠策来。君上高峣还北望,白榆秋色满燕台。
驿程迢遰到齐河,农务森森生意多。圣主每忧民力困,官输犹自急征科。
今夕乃何夕,岁律已云暮。更长灯烛明,夜冷冰雪冱。
滕六巧荐瑞,封姨怒相妒。簪盍各尽欢,杯行不知数。
肉台春笋纤,法曲冰弦度。红泪泣风蜡,翠烟积春雾。
鼎沸雀舌烹,酒泻龙头注。咿嘤啭莺喉,蹒跚躅鹅步。
燕谑落语阱,驱驰慨行路。计穷酋授首,车坠费诛屦。
风尘闇城郭,稼穑罄场圃。忧倾漆室葵,啖分懒残芋。
天王狩河阳,奸臣拒官渡。济时风云会,旷世龙虎遇。
前席宣室徵,下诏轮台布。凯奏杕杜诗,谏讽校猎赋。
干羽舞两阶,歌谣誇五裤。时清仰皇泽,会少忆良晤。
春冰破微甲,夜月照寒素。云间鹤鸣陆,吴下书惟顾。
瘦袁髯似戟,短于腹如瓠。张也乡曲英,秦亦廊庙具。
孔问郯子官,杜赏已公句。暌违念契阔,茗艼写情愫。
冉冉叹驹驰,营营笑蚊聚。浮生草栖尘,虚名日晞露。
嗟彼噂?徒,有此和乐孺。用继石鼎联,聊以识所寓。
应嫌兵食犯民秋,自裹乾糇系马头。寇遁人还烟灶畔,饥童争拾异乡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