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或 一作:悉)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尊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唐代政治腐败的根源之一,就是太监专权。这首诗就是讽刺宦官的。诗题“轻肥”,取自《论语》,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读者不禁要问: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角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自然骄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奢。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
“军中宴”的“军”是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此时,神策军由宦官管领。宦官们更是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前八句诗,通过宦官们“夸赴军中宴”的场面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
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场面主要写他们的奢,但也写了骄。写奢的文字,与“鞍马光照尘”一脉相承,而用笔各异。写马,只写它油光水滑,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写内臣,则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两句,又由奢写到骄。“气益振”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
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又“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写出了江南大地上的一幕人间惨剧,使全诗顿起波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落花飞雨搅邗沟,襆被奚囊感薄游。宝剑千金吴季子,长城半壁汉条侯。
高榆耕垒连沧海,深柳书堂枕碧流。共话老夫应失笑,春深冒絮尚蒙头。
关中八水汇,清渭独朝宗。黄河西北来,交会船司空。
河流挟底柱,岳势分宏农。山河两戒首,气压殽函东。
金天正肃杀,屹然白帝宫。削成五千仞,真宰散鸿濛。
及关见岌嶪,元精罗心胸。倏忽云气生,西接终南峰。
诸峰忽已失,俯首趋河潼。峨峨司寇冠,独立青云中。
苍茫望三辅,秋气去安穷。荒唐秦皇腊,寂寞希夷踪。
何当驾白鹿,还共骖茅龙。
抱蔓瓜黄槽酒碧,相偕客里度端阳。愁心草草看长日,风物依依话故乡。
别店歌残花气午,当轩树密枕阴凉。薄酣高卧得微适,落照荒城又雁翔。
中秋过后才十日,广寒侍人遭谴谪。堕在人间富贵家,依前不离姮娥侧。
刘郎风流世所无,醉中饮啖无精粗。三胎闻已俱孕秀,次第门外连悬弧。
老子释氏亲抱送,想应屡入维熊梦。我今预作弄璋书,君须早办汤饼供。
高门多积庆,父母喜俱完。兄弟亦无故,妻子复团栾。
况兹值明时,怀绂为县官。民淳众务简,日夕闲且安。
命妇出中房,具彼餐与盘。怡然一室内,骨肉恒相看。
至养在承顺,菽水有馀欢。简书谅足畏,忧患何能干。
清源小殿合凉州,羯鼓琵琶响未休。为是阿瞒供乐籍,八姨多费锦缠头。
荷气袭树榭,桐阴高画楼。人如明月远,梦与故乡留。
团扇余残暑,遥砧入早秋。有怀苕霅路,日暮共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