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联,先推出“望海楼”“护江堤”,是因为楼高、堤长足可贯领通篇,它们在辉彩早霞、泛光晴沙的映照下,一“明”一“白”,渲衬成一派秾丽畅朗的气氛,渐启以下佳境。在这里,“照”楼曙色和霞光属客观现象,“踏”堤遨游则是游人的兴趣,一静一动,皆从诗人眼中见出,紧扣题目的“望”字。诗中原注:“城东楼名望海楼”,又杭城临钱塘江,故筑堤。次联转过一层,始引出显著的季节特征:春潮汹涌,夜涛摩荡,声响直振吴山顶的伍公庙;柳枝掩映,苏小家正当新绿深处,春光似乎就凝汇在她如花的年华和火一般的热情里……这两句声色交织、虚实相衬,分别从视听感知里生发出“夜入”“春藏”的美妙联想,一并融进涵纳着深沉悠远的历史内容的“伍员庙”“苏小家”里,使古老的胜迹超越时空,带上了现实感,并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
第三联从前面连辐直下的四处景点移开目光,注视到民俗人事上来。江南丝织业繁盛,故诗中自注:“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物产》记载,这是绫的花纹;又当地产美酒,诗中亦自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这里特以二者并举,描写杭州女工织艺的精巧和当时人们争饮佳醪的民俗风情,勾勒出繁荣兴旺的社会景象。而“红袖”与“青旗”、“柿蒂”与“梨花”的颜色对照、品物相衬,更象一幅工丽雅致的画图,流溢着浓郁活泼的生活情趣。尾联以登高远眺所见的阔大场景收束,暗与首句照应。“湖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两旁杂花草木密布,诗中自注说:“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请看,满湖清波如同少女的彩裙飘动,白堤上烟柳葱茏,碧草如茵,就像少女裙上的绿色飘带。上句就“谁开”提唱,故设问答,接着用了“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西湖,仿佛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妙龄少女的化身。
舍北有渔矶,下临清溪流。柳阴出朱桥,莲浦横兰舟。
莼丝二三亩,采掇供晨羞。鱼虾虽琐细,亦足赡吾州。
人生常如此,安用万户侯。绿蓑幸可买,金印非所求。
再坐犹馀四屈卮,筋驽肉痹股生胝。侍臣醉饱皇欢洽,更看终场角牴嬉。
渐没楼台海气荒,倚阑犹及送残阳。碧云合处灯初上,秋思来时袂已凉。
攀塔嘂天天亦醉,促弦鸣夜夜非长。人间那得安心地,才信人间是异乡。
兜率岩高紫翠层,酒酣无力倦重登。探奇骋望君方始,涉险留题我已曾。
吊古谩寻前代寺,逢人频问旧时僧。山林城市俱成幻,千劫维摩总浪称。
荆溪之水清涟漪,溪上晴岚紫翠围。连舸载书烟渚泊,提壶入林春蕨肥。
身远云霄作幽梦,手栽花竹映山扉。矶头雪影多鸥鹭,也著狂夫一浣衣。
坐来未觉西山远,紫翠千峰隔画阑。此处岂容携酒到,任谁只得捲帘看?
雪晴黛拂蛾眉绿,雨过螺堆佛髻寒。分得半棂闲拄笏,床头宁复更弹冠?
宿雨开晴,斜阳做暝,云衢乍敛青虹。看非烟非雾,一片茏葱。
凤吹悠扬何处,余音袅,如隔墙东。早飞尽,寒江孤鹜,野戌归鸿。
无穷。诗情画意,恍天女绡衣,吹落随风。更琼觞堪酌,光汎杯侬。
掩映丹崖绿水,纵好手,描绘难工。奈转眼,繁华梦醒,金碧都空。
赐閒共荷圣恩隆,来醉仙郎画馆中。白雪阳春非越调,黄柑锦荔有吴风。
帽檐斜插金花重,鳌背高张火树红。人语阑珊箫管歇,玉绳低挂凤楼东。
嫩柳初莺,宛一幅、客窗佳画。休苦忆、故园松竹,旧家亭榭。
逆浪飞腾方是鲤,短辕局趣终为马。任风尘、人笑鲁东家,栖栖者。
邀云日,为同社。择山水,供游射。替骚茵墨宝,争些声价。
赤手屠鲸男子事,短衣逐虎英雄话。看角鹰、刷羽决黄云,呼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