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开头两句,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其中三、四两句,又出现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霁潼关驿亭》诗的颔联,完全相同,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本来,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有力地显出了诗人的身份。
归去来兮,怕君去、少留君坐。说不尽、离愁彼此,泪随声堕。
野店长途当自爱,脂车秣马须亲课。报平安、两字寄书频,君休惰。
新年事,匆匆过。冰初解,东风大。隔江关千里,相思无那。
今日分襟何日见,观音不管人些个。听一声、珍重去难留,伤心我。
朝游琅琊山,暮宿琅琊寺。寺古山径荒,寒林积空翠。
慨念千载人,欹枕不成寐。六一安在哉,智仙亦已矣。
燃烛读残碑,剥落不可纪。谁谓金石坚,所托谩复尔。
秋风拂庭柯,落叶盈陛戺。大运古来然,荣名安足理。
所以称达生,静观良有以。不见龛中僧,白发垂两耳。
圣治尊皇极,天章达紫微。礼宜崇报祀,时则重瞻依。
吉日初蠲策,圜丘肆太祈。相君苍玉佩,卿士赤金围。
高管寒犹混,清鞭昼渐稀。合芗来北阙,敷队出南畿。
夜雪侁侁过,晨烟阵阵飞。难叨惟帝泽,独敬在天威。
礼乐宁无述?歌声何有归?从知尧德大,不外赞巍巍。
叠叠云笺,行行鲛颗,令人咄咄书空。把新词吟遍,欲和难工。
剔尽长灯听雨,真负却、作达心胸。一滴滴,声随肠断,泪染绡红。
朦胧。模糊病眼,看五色迷离,头脑冬烘。叹文章有道,何补闺中。
博得一场愁梦,思量著、误学屠龙。空自教,年年纸穴,辛苦雕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