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这首绝句有似风情速写,富有边塞生活情趣。
从中原的文化观念看,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似乎简直是粗野的儿戏,而在营州,这些却是日常生活,反映了地方风尚。生活在这里的汉、胡各族少年,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即使是边塞城镇的少年,也浸沉于这样的习尚,培育了这样的性情,不禁要在城镇附近就犷放地打起猎来。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似属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特殊现象,看到了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感到新鲜,令人兴奋,十分欣赏。诗中少年形象生动鲜明。“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钟不醉”,见其豪放之性:“十岁骑马”,见其勇悍之状。这一切又都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
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是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表现上白描直抒,笔墨粗放。诗人仿佛一下子就被那城下少年打猎活动吸引住,好像出口成章地赞扬他们生龙活虎的行为和性格,一气呵成,不假思索。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有夸张,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点。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准确而简炼地表现出来,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在唐人边塞诗中,这样热情赞美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作品,实在不多,因而这首绝句显得可贵。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
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千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
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咏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得丧纷纷转群欲,谁及爱嵩三十六。有客忽自东南来,已为湖山饱双目。
逸兴不住皇州春,天津桥南酒初熟。长念花王司马坂,洛阳今寓谁家馆。
已闻香信满东风,嫔御相从水光畔。芳容须向盛时吟,昔也醉翁长恨晚。
谷雨且老黄鹂声,急上征鞍望瀍涧。送行诗句无纤尘,自有交游在霄汉。
藜苋肠中何所须,但愧银钩落香翰。看花知遗生,看山知养神。
妖奇怪丽九十种,未失东风助培壅。三十六峰元气清,独插太虚无古今。
殊俗甘朐䏰,比之刍牛腴。殷勤奉宾客,自谓敬有馀。
鸱嚇虽异贯,赤惑谁能祛。霾阴蔽玄象,清渭混污渠。
谁能继夏后,再分龙与鱼。
孟夏草木长,垂云一何凄。零雨宵始歇,西山朝复隮。
兀然坐高舂,时闻鹁鸠啼。逢辰寡宿欢,履运伤前迷。
既无杯中物,何以写我悽。
五月欲过犹未雨,秋苗渐槁青可怜。白日火云但袅袅,半岩泉水空涓涓。
北来流离满道路,西望邑里疏人烟。城头鼙鼓复不罢,敕使普天飞索钱。
两地初雠杀,全家屡死生。守臣无大过,雄长自相争。
魑魅阚当屋,鸺鹠啼过城。前湖落木外,排难愧齐卿。
黛色风轻,粉痕潮浅。亸燕尾、绿云双剪。炭兽炉边,雪猊帘畔,任顾曲、吹笙泥他柔暖。
晓阁瞢腾,晚香零乱。还絮语、玉钗恩怨。算月盈亏,移家近远。
待绣户、春风笑桃人面。
金山见寺不见山,焦山见山不见寺。山城四立抱寺门,竹树藤萝锁幽翠。
波涛之中无波涛,天地之外有天地。白云黄叶今古情,温岩纡谷中和气。
我来此间得静观,但见林杪危樯纷来去。扫苔何处问焦君,一枕石床消万虑。
莫管烟岛茫茫,海市蜃楼幻奇异。
飞花两桨,催人去、计程千里将半。犀浦雪涛,片帆何处,汀迷沙暗。
閒鸥梦断。认杨柳、谁寻深岸。正无边、撩风丝雨,应把春衫换。
孤客真愁绝,望极空江,别离曾惯。暮云似漆,坐篷窗、一灯零乱。
如此凄凉,甚官閤、猿啼鹤怨。问归舟、游情几许莫更倦。
从来城守坚,贼恨必大至。万死与城存,而城竟亡矣。
吁嗟我江城,高牙夙严卫。如何两渠间,骨发委填积。
传闻方绝食,官民相泣誓。枥马夜悲鸣,青烟起寒吹。
烹炰雀鼠尽,敝革煮相遗。皮骨惨留骴,析炊供喂饲。
樵苏日月断,井汲又枯燧。咄哉背城师,朝食忽欢缒。
冲锋努死力,群丑辄奔避。如何师徒出,望援空裂眦。
平时拥牙纛,谁欤彼疆帅。危亡众所属,望望全军逝。
朝廷高爵级,专阃所付寄。岂惟弗趋救,直忍自抛弃。
十年用兵来,师律孰先敝。人思参肉餐,我欲寮尸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