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可以与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赠诗对比赏析: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这首《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从白老的“咏老”诗中,看到作者的性格和行为。他们两人同在一年出生,也同享古稀高龄;而在遭际上,则大不相同,刘禹锡比白居易坎坷很多。早期,二人初入仕途,都有匡国救民之宏志。但遇到挫折后,白则本着传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旨而明哲保身。但刘则屡经坎坷而不屈不挠,直至老而不休。所以在思想上两人是同而又有别的。他们万劫余生,都享古稀高寿,晚年同在洛阳,亦官亦隐,日夕唱酬。上述两诗就是当时之作也,道出了他们各自肺腑之言。
在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两人对老的态度。白居易的诗生动地揭述老人之处境和心态;而刘禹锡诗除了写老态入木三分之外,更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难怪结语两句能脍炙人口,历千年而不衰了。这并不是说刘写诗技巧比白高明,而是由于诗是言志,两人对人生看法有所不同。人生观的差异,反映在文字上也就各异其趣。结果就表现为消极和积极的分歧。刘禹锡诗之前六句是对白诗的回答和补充,后六句则是对“老”的颂赞,使人读后会觉得“老”并不可怕,而更充满希望。这是诗的可贵之处,自然百读不厌了。
当时歌舞竞韶华,银烛烧残始上车。堂上旧欢何处觅,春风无计问桃花。
画图流览,爱龙眠描写,楼台重叠。纸上湖山亲领略,转惜画工笔拙。
柔橹轻摇,浓阴密酿,有地都佳绝。烟岚如沐,六桥波影遥接。
笑我卅载乡园,拳山勺水,到此胸襟阔。绝代果然西子貌,任尔淡妆浓抹。
瞑色催人,山灵送客,过眼犹嫌瞥。城闉回首,眉痕添画新月。
寒鸦流水绕孤墙,访旧重来举叶堂。祇共癯僧寻野饭,曾无秋菊荐寒香。
山色溪声无远近,林光潭影互交加。密云触石成疏雨,孤鹭迎风散落霞。
坐久三衣疑浣雪,凭高双眼易生花。青猿也羡临渊乐,隔水呼儿上断槎。
肃肃青简所,粉署若秋霜。闻君将去此,远赴柏台郎。
驱车临广陌,沈忧结离觞。青云正岧柏,黄鹄方高翔。
还念同居者,湖阴看月光。
三策天人论最精,半生旌节著功名。谁从治水筹边日,犹有扬风扢雅情。
绣阁群花司笔砚,龙门四海走豪英。汾阳未免豪华累,难得虚怀下士诚。
陆生好文耻章句,台省荐贤曾不遇。箧中惟有夏侯经,坐上虚传左徒赋。
裹粮三月未解贫,纵酒千场已非故。邺下才人那可攀,杜陵男子谁相顾。
壮发蹉跎二十余,吹箫击筑过荒闾。空歌白马边头曲,但读黄牛道上书。
东堂揖君手重把,三市招邀日游冶。黄纸多闻召侍中,皂囊不得干门下。
接半倒且为欢,琅玕一编聊自写。五陵年少轻笑嗤,穷巷回车徒尔为。
始知齐鲁诸生贼,不及幽并游侠儿。
归人欲归还惜别,风霜满眼马蹄疾。断猿寒雁警秋空,野火疏星乱村夕。
我归君送六十里,瞻望弗及仍相失。旅舍无酒溪萧瑟,风动残镫半明灭。
耳边有人话畴昔,细听方知虫唧唧。南辕北辕两归辙,人心非隔山水隔。
但使两心无阡陌,别久欲知情更结。一聚一散何足说,君更来时看题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