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诗、画、音完美结合的五言律诗。其特色有三:其一,构思精巧,移步换形;其二,首尾呼应,承转分明,篇法圆紧;其三,四联八句全合律,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而又毫无斧凿之痕。李白近体诗每有不合律处。这首青年时代写的五律又是一个证据,证明李白非不谙声律,而是不屑自缚于声律。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从大处落笔,起势不凡。“峭”壮群峰之势,“碧”绘其色,补以“摩天”二字,壮观的景象全出。这是些雍尊师隐居所在。下句“逍遥”二字赞美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不记年”则为补足“逍遥”之意,远离尘嚣,连岁月的流逝都不屑去计算了。上句写景,下句写人,写景也为写人,人景浑然一体,显得崇高、挺拔、永恒。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紧扣诗题,着意写“寻”。“拨”与“寻”二字绝妙,生动地再现了寻者攀登的举止和情态。诗人穿过雾隐云横的丹岩翠壁奋力攀登之后,斜靠在长藤古树之上,一览众山景色,倾听流泉欢歌。上句从视觉着笔,写行寻的艰难和乐趣;下句则从听觉落墨,流泉叮咚,沁心悦耳。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以五彩交辉的浓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地描绘了雍尊师居所优美、静谧、仙境般的环境。用青牛、白鹤来点缀隐居处,又用花和松做烘托,“卧”与“眠”清幽、安谧、静美的境界活脱而出。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以素冷的色调,泼墨挥洒出一幅清幽隽永的画面。上句“语来”二字,省去了诗人与雍尊师的高谈阔论的细节,但可以想象他们感情之融洽,谈吐之投机。开怀畅饮,不觉已是黄昏,只好分手。诗人独自从寒烟笼罩的摩天碧峰上走下来。“下”字不仅与首句呼应,还别有情趣,与“暮”“独”“寒”三字在一联中连用,使人顿生寒气扑面而至之感。
此诗通过作者入山造访之所见所感,浓笔重彩地描绘了深山幽谷的瑰丽景物。首联点明雍尊师所居之处高远非凡,处林泉伴日月,遗世独居,自在逍遥;颔联写林壑幽深,寻访不易,以加浓气氛;颈联使用道家典故,以“青牛卧”“白鹤眠”颂扬雍尊师道行高深,境界非凡;尾联写诗人在暮色苍茫,寒烟四合中独上归程。全诗再现了李白洒脱矫健、豪爽多情的神态风姿,同时也表明他在艺术上已经达到挥笔落纸如云烟的境地。
一别三千里,重临二十年。霜蒹空老矣,雪柏自依然。
习气诗情在,真心佛果圆。相看无一语,趺坐炷炉烟。
大江东去意何如,暂驻旌旗上碧虚。祠庙云霄依太白,山川风物比南徐。
料量筋力云虞际,总揽英才感慨馀。不信乖崖久閒地,吴民遮看老尚书。
煮海供醝策,民生何大劳。卤防春水至,突掩雪花高。
海贾掺盈缩,官衙急布刀。仍闻中使出,鸡犬亦萧骚。
经月梅林扫迹晴,照人湖水拍堤平。软红尘里偷閒客,处士桥边取次行。
君不见山前山后雪成堆,朔风撼地声如雷。孤根忍死受寒冻,须作百花头上魁。
寻春游子不爱惜,马蹄践蹂花狼籍。芳姿不肯被消磨,饱尽炎凉方结实。
实成始得主人知,进登玉陛调鼎胹。那时滋味甜如饴,无忘霜风吹折时。
首路平肩舆,伊轧如过艇。延缘惑新蹊,恰有山灵请。
岚光露西岫,雨意接东岭。始知集云关,尚在凌霄顶。
腾空横卓阔,俯覆作幽屏。回身迷去踪,艮背诧来境。
谁烦巨灵擘,作此广厦迥。法雨悬有声,宾曦悄无影。
镇心觅泉窦,惜力支茶鼎。逢僧不言禅,说虎久无怲。
焉得山中人,招我蹈箕颍。斯游固非偶,此意竟谁领。
颇嫌执图经,琐琐划八景。
世情喜贡谀,涂泽成风尚。颂德皆渊骞,褒才尽奭望。
笔舌争揄扬,赍鸩以相饷。遂令当世贤,功行两颓丧。
我谓虚誉加,惨于得奇谤。千里求友生,可依惟直谅。
勖哉同心人,规过勿谦让。恶盐湛洗铜,药石益腑脏。
阿世非吾能,自行意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