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第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遍地闻笛,实际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是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措语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两句是说,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五、六句紧承前意,既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击鼓,以整齐步伐,节制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符合军中的生活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更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此两句则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也强。全篇只此两句作对仗,严正的形式与严肃的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末两句是说,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以上六句全写边疆生活的艰苦,若有怨思,末两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两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字与“直为”,语气斩钉截铁,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此诗点睛结穴之处。
本诗的结尾雄壮有力,与前面六句的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示如此卓绝的精神。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是因为有了前六句的铺垫。如果一开口就豪言壮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也不拘常格,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独坐清关内,台中觉汝贤。函崤天下险,周召国风先。
按节人文朗,登台使命宣。豺狼召骢马,神鬼泣龙泉。
文彩惊流辈,徵庸忆往年。衣冠随谒帝,馆阁望登仙。
省接星辰近,池临雨露偏。畏途逢改革,新法忤权奸。
放逐江湖去,飘零岁月迁。地卑栖铩羽,天近起联翩。
残寇犹冲突,苍生极倒悬。专征空授钺,募战岂论钱。
漂血江河赤,僵尸楚蜀连。俊才兼武略,要地有威权。
马上排金戟,军前赠玉鞭。笑谈安石计,激切贾山篇。
汉苑南山下,秦城北斗边。相思一回首,万里各风烟。
芙蓉露冷飘香玉,风袭湘帘弄红烛。银屏围护佩珰声,翡翠楼中人独宿。
铜壶水涩秋点长,窥窗缺月侵象床。起拈金剪指生雪,素罗无光纨段香。
床前欲写相思意,呵冻冰毫不成字。梅花消息几时来,翠鸟无声蝴蝶死。
兰薰不温眠未能,锦衾叠拥鸳鸯绫。晓鸦啼醒少年梦,枕前泪积珊瑚冰。
何李谁传二妙并,不应秀句有邹生。三湘愁鬓时相对,参伍双悬江汉名。
掩朱弦、住听金缕。天涯同是羁旅。多情记把香罗袖,残粉半粘荆树。
还信否。便忍道、石台暗寂春无主。分明间阻。那睡鸭嘘云,翔鸳溜月,此际更休语。
人间世,谁识缄愁最苦。轻帆重解烟雨。而今翻笑周郎误。
挑剔寒缸寻谱。游倦处。果因甚、亭亭瘦影如前度。
无由寄与。待谢却梅花,东风为我,吹梦过淮浦。
月里啼鹃花里莺,为悲为喜总同声。踏青心事今年懒,三寸弓鞋绣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