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门石路秋风扫,似不许,飞尘到。”开头两句,写墓地的环境:苍松两排,挺立如门,青石铺路,平平展展,秋风吹扫,不染飞尘。洁静、清幽,犹如冷寂的仙境。这既写出了墓地的特点,又点出了死者在词人心目中所占的位置。正是由于这位置的重要和非同一般,词人才把她的安息地描绘得如此幽静和庄严肃穆,显示了词人对死者的崇敬与哀伤。
“双携纤手别烟萝,红粉清泉相照。”这两句写词人在墓地的情绪和心态。面对墓丘,睹物思人,极度悲苦,过份痛伤,使词人的情绪进入了似梦非梦,似幻非幻的状态。他好像又和妻子双手相牵,告别了那烟雾迷蒙,萝蔓丛生的墓地,在清澈的泉水边去映照红润粉嫩的面庞。这里所写的情状,均是生前生活的写照。两人的感情是那样浓郁、真挚、深厚,依依难舍,如胶似漆。正因为生前有如此之深情,悼亡时才会出现如此之幻觉。看似浪漫,实则真实,读来十分感人。
“几声歌管,正须陶写,翻作伤心调。”写乐声惊醒幻梦之后的感情。前边两个分句是倒装的。“双携纤手”两句,写的本是幻觉。幻觉中出现男女团聚愉悦的景况,实在是“正须陶写”的。“陶写”即陶冶性情,排除忧闷。“写”者“泄”也。在幻觉中,词人的痛苦和忧闷正要得到排除和发泄,突然之间,远处传来了笙、箫、笛等“歌管”演奏的声音,这声音使词人如梦方醒,从幻境回到了现实。于是,重又堕入了痛苦和忧闷的深渊之中。上片全写在东山墓地悼亡时所见所感,心潮起伏变化,达情委婉曲折,蕴涵丰厚,耐人寻味。
下片写东山周围的景物,进一步抒发失去妻子之后无法忘怀的忧苦。
“岩阴暝色归云悄,恨易失,千金笑。”东山的山岩、峰峦慢慢地暝色四合,云雾聚集,夜幕悄悄地就要到来了。很自然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悼亡者就要离开东山,突然之间,一阵痛苦再次袭上心头,他清醒地懂得,这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悲痛,皆因失去“千金笑”所致。
外景外物,对悼亡者都有尖锐的刺激,揉搓着他敏感的神经,再不知“更逢何物可忘忧”了。此时抬头四望,映入眼帘的是茫茫无际、肥嫩丰茂、绿遍江南的芳草。芳草赏心悦目,芳草陶情娱人;芳草是春的使者,美的象征。面对多姿多情的芳草,词人只能“为谢”。“谢”为“辞谢”之谢。“为谢江南芳草”,是因为美好景物非但不能解除或减轻胸中的恨和忧,往往反而加重它的份量。这与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极为相似,不过手法更为曲折隐晦罢了。
“断桥孤驿,冷云黄叶,相见长安道。”最后三句,点破题目,落到了“别东山”上。“断桥”、“孤驿”、“冷云”、“黄叶”,都是东山墓地周围的景物,何其寂寞,何其孤冷,何其颓败,何其萧瑟。这固然是对景物的客观描绘,更多的则是词人的主观感受。即将离开坟场,最后这一眼,叫人目不忍睹了。“相见长安道”既是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又是对亡灵进行安慰。
海上云萍遇。笑频年、开樽说剑,登楼选赋。十万狂花如梦寐,梦里花还如雾。
问醒眼、看时何许。侬已独醒醒不惯,悔黄金、何不教歌舞。
明月外,思清苦。
奇才未必天俱妒。只君家、通眉长爪,偶然仙去。花月湖山骄冶甚,一种三生谁付。
只片语、告君休怒。收拾狂名须趁早,鬓星星、渐近中年路。
容傍我,佛灯住。
有集能行世,初疑是古人。大波皆汹涌,小石亦嶙峋。
时誉归雠校,微官尚徼巡。竹塘春水满,双鶒会飞驯。
海王置官烧琉璃,迤南有井清且漪。北江先生旧卜宅,百年徐子来居之。
北江抗疏击权贵,头颅分与欧刀期。天王圣明臣不死,投荒万里百日归。
徐子起家官禁闱,风流文彩高山思。读书尚友眼如月,燕坐观世争虫鸡。
甲午之年海水飞,徐子忧国如輖饥。袖中一疏帝动色,坐决成败如蓍龟。
惜哉玄黄有翻覆,九关虎豹吁可悲。君门潭潭士气死,柴户奉母莱衣嬉。
中庭花发莺乱啼,高堂绕膝孙含饴。岁时伏腊召亲友,上堂鞠?陈一卮。
僧弥法护自师友,一门妇子无嗃嘻。人生此乐讵易得,天意枯菀真难齐。
玄冬凛冽谖草萎,眼枯泣血惊乌栖。后先死孝真一辙,麻衣雪涕称孤儿,我昔升堂拜圣善,图中光景犹能追。
观河性存面已皱,论交十年倏路歧。春风劲厉河冰澌,送子执手情凄其。
他年史笔传滂母,更溯机声镫影时。
姑恶,姑恶。姑不恶,新妇恶。不闻姑声骂妇错,但闻妇声数姑虐。
汝夫汝夫汝所严,汝姑又如天之天。高高在上胡可言,纵有可言当自冤。
以天感天天自还,姜妇愈敬姑复怜。胡愤而死鱼龙渊,至今谇语春风前。
姑恶鸟,家私休与外人道。道与外人人转疑,去妇何尝说姑好。
十月风露交,履霜变重阴。密霰日已集,坚冰日已侵。
往者既有渐,来者方自今。君子契天道,晨夕返吾心。
树德当务滋,卷勺能高深。文言美馀庆,保此以为箴。
珊瑚深汲赤砂清,活水轻涵玉树明。葛令有丹成九转,何劳仙掌注金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