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句描绘出一幅昔日汉代末世群雄纷纷而起、互相争战夺取天下的景致,交代事件发生的起因和背景,“昔云”、“季”、“群雄”、“战争”,喧染出战争气氛,仿佛让人置身其中。
三四句写昔日汉代末世群雄各自割据、称霸天下目标未成,交代群雄割据的格局,侧面衬托出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尚未形成。
五至十句赞述了诸葛亮由一个布农得遇知己荐举,君臣相合,建功立业的事迹。喻指诸葛亮起于陇亩之中,隐居草野不得志。刘备三顾茅庐后得到诸葛亮辅佐,使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十一十二句运用铺叙的手法,明写只有崔州平能够了解诸葛亮的理想和才能。实则暗喻只有崔叔封才了解诗人的理想和才能。
十三十四句写诗人自称胸怀报国忧民之情的布衣之士。诗人意在通过与诸葛亮自比,写自己和当年的诸葛亮一样,身在草野,但胸怀治理天下的大志。
十五十六句写诗人将崔氏兄弟比做善于识人的崔州平和厚于交道的崔瑗,华发之际同衰共荣,似有肯求援引之意。
十七十八句写诗人与崔氏兄弟的深厚情谊,如同弟兄,也流露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宛如诸葛亮一样可以施展才华,“壮志吞咸京”的政治抱负。
末两句借用管、鲍的典故,侧面赞美了知人举才的先贤,亦是喻已,希望崔叔封了解、支持诗人,期待诗人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也要象管、鲍一样,可以千载留名,抒发了诗人热切希望能得到知己荐举而施展抱负的愿望。
李白被迫离开长安,政治上遭到一次沉重的打击,但李白并没有就此消极下去。在此诗里,李白热烈赞扬了诸葛亮,对于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遇合,成就一番事业,表示衷心的向往。李白在不少诗里提到诸葛亮。李白羡慕诸葛亮起于陇亩而身至宰辅,受到君主的重用;李白景仰诸葛亮改革现实,治理社会的作为;李白赞赏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而这一切,又都是和李白自己的处境,自己改革社会的进步要求联系在一起的。李白在诗中明确表示自己同样有诸葛亮那样的胸襟和政治抱负,因而也希望像诸葛亮“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那样,得到君主的知遇,干一番经时济世的大事业。
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崔少府能够象崔州平了解诸葛亮那样了解他,如果有机会,就象鲍叔牙推荐管仲那样推荐自己。这就明白表示了“托意在经济”,立志改革现实,治理社会一直是李白的思想主流。
螺川接南浦,岭雪通鸟道。送君归快阁,因思我来处。
天道好乘除,有来孰不去。我若归西樵,访子洲之浒。
生人俱帱载,举世异沈浮。客厌翟公第,妻憎季子裘。
割席有高义,多金无鄙谋。如逢鲁连子,一笑璧空投。
微露濡行人,揽衣起破晓。一步一看山,翳丛惊宿鸟。
风廊出溟渤,钟声散迟早。松树千百盘,近觉青可拗。
思夷勇孤往,步险怯始造。不知路所极,云起手能到。
数数到阶级,落叶琴台扫。无与苎萝人,洞门閟春草。
承露无□,扬风有声。□□解化,称此怀清。
人生苦远离,况复经岁年。悠悠日复日,时事多变迁。
自从阿兄出,亲戚俱完全。前年妹夫死,幼子旋弃捐。
嗣后祖翁姑,高年不复延。未几二伯翁,复表《泷冈阡》。
我家伯父死,长兄自陇还。二嫂忽遽逝,家书言惨然。
今年三伯母,又复归黄泉。老父悲亲戚,小病长纠缠。
老母稍旷释,右臂病未痊。归省此其时,高堂望已穿。
勿复滞归期,勉撑湘上船。再拜北堂人,四女未寄笺。
为言人世事,修短自有天。悲吊苦无益,且自宽食眠。
飞鸿傥有便,遗我书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