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句描绘出一幅昔日汉代末世群雄纷纷而起、互相争战夺取天下的景致,交代事件发生的起因和背景,“昔云”、“季”、“群雄”、“战争”,喧染出战争气氛,仿佛让人置身其中。
三四句写昔日汉代末世群雄各自割据、称霸天下目标未成,交代群雄割据的格局,侧面衬托出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尚未形成。
五至十句赞述了诸葛亮由一个布农得遇知己荐举,君臣相合,建功立业的事迹。喻指诸葛亮起于陇亩之中,隐居草野不得志。刘备三顾茅庐后得到诸葛亮辅佐,使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十一十二句运用铺叙的手法,明写只有崔州平能够了解诸葛亮的理想和才能。实则暗喻只有崔叔封才了解诗人的理想和才能。
十三十四句写诗人自称胸怀报国忧民之情的布衣之士。诗人意在通过与诸葛亮自比,写自己和当年的诸葛亮一样,身在草野,但胸怀治理天下的大志。
十五十六句写诗人将崔氏兄弟比做善于识人的崔州平和厚于交道的崔瑗,华发之际同衰共荣,似有肯求援引之意。
十七十八句写诗人与崔氏兄弟的深厚情谊,如同弟兄,也流露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宛如诸葛亮一样可以施展才华,“壮志吞咸京”的政治抱负。
末两句借用管、鲍的典故,侧面赞美了知人举才的先贤,亦是喻已,希望崔叔封了解、支持诗人,期待诗人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也要象管、鲍一样,可以千载留名,抒发了诗人热切希望能得到知己荐举而施展抱负的愿望。
李白被迫离开长安,政治上遭到一次沉重的打击,但李白并没有就此消极下去。在此诗里,李白热烈赞扬了诸葛亮,对于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遇合,成就一番事业,表示衷心的向往。李白在不少诗里提到诸葛亮。李白羡慕诸葛亮起于陇亩而身至宰辅,受到君主的重用;李白景仰诸葛亮改革现实,治理社会的作为;李白赞赏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而这一切,又都是和李白自己的处境,自己改革社会的进步要求联系在一起的。李白在诗中明确表示自己同样有诸葛亮那样的胸襟和政治抱负,因而也希望像诸葛亮“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那样,得到君主的知遇,干一番经时济世的大事业。
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崔少府能够象崔州平了解诸葛亮那样了解他,如果有机会,就象鲍叔牙推荐管仲那样推荐自己。这就明白表示了“托意在经济”,立志改革现实,治理社会一直是李白的思想主流。
祝融当权不可夺,海水欲沸山欲裂。黄头父老见事多,谓有此身无此热。
老人何得怨天公,山堂日日多南风。乌纱攲帽剪云叶,白鬓吹雪飞蓬松。
已挹蔗浆浇热恼,更注井花回睡容。人生如此亦不恶,饱食安坐初何功。
蒙尘况驻奉天辇,避暑望幸骊山宫。蕃兵入汉作巢窟,战骑横戈岁驰突。
旌旗耀日红蔽天,铁甲烘云气销骨。安得壮士如恶来,上诉帝阍关钥开。
尽泻天河作飞雨,四海八方无一埃。秋禾不槁敌不来,我亦高枕喧春雷。
万里承平一梦间,风流人物与江山。眼明今日题诗处,却见明昌玉笋班。
稽首圆通圆觉王,圆合一切救有情。圆修自性妙湛然,假以音声而说法。
众生闻音得悟解,非色非空二非尘。方便无边行法门,成就如来大圆智。
稽首巍巍观世音,證入如是秘密门。于一尘中现多身,于多刹尘现一相。
于不可说微尘劫,而救不可说众生。发起耳根真实门,不与世间相流转。
世閒声论已宣明,声无无灭有非生。生灭二谛悉圆离,六根由是皆解脱。
奇哉庆喜最多闻,不知闻性常周普。因钟而闻佛所呵,不应更立钟之事。
当知金钟不可舍,能于末劫救沈沦。茫茫六道迷昏衢,得见钟声为慧日。
悲酸恶趣忍泪中,得凭钟声超彼岸。钟声有是大福力,能越苦海如智航。
我愿一切诸众生,闻是钟声同證觉。
甚匆匆、兰长笋老,残春暗里偷换。梦魂只道吴根近,万柳千亭遮遍。
寻不见。那一日、吹香嚼蕊晴湖面。江桥朱板。有多少堆蓑,鸭头燕尾,未解载情返。
纤离马,?影鞭丝鞯汗。秣陵又别吟伴。东齐北蓟重重驿,无那签程更远。
逢花店。纵抛尽、囊钱难买乡园馔。小轮轻线。好待我红秋,藤桡划水,来泊韭溪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