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道家和佛家,都将人生看作是一场梦,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虚幻,唯有育化万物又为万物归宿的“道”及普渡众生的“佛法”,才是真实的,永恒的。故李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他要在醉中来忘却这如梦的人生。诗人通过醉酒表达了对丑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同时在醉意朦胧中,以新的眼光发现新的天地,充分享受人生乐趣。当诗人从醉梦中一觉醒来的时候,觉得烦嚣的尘世已变得分外安宁:“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然何时,春风语流莺。”庭前花丛中,有一只小鸟在鸣叫,原来春天已经到了。原来世界中还有这样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幽美境地。这种幽美之境与其说是大自然的赐与,不如说是诗人心境的表现。他醉前竟百视而不一见,而如今在醉后醒来才突然发现,正是因为李白的心境在沉醉后平静了下来,他才会在安谧宁静的春光里发现了以前不曾发现的幽美之境。这种发现,犹如哲学上的顿悟,使人突然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哲理境界,那是超凡脱俗的另一个世界,一切人间的忧虑和烦恼,都不复存在了。在这里宠辱皆忘,只有审美的观照、心灵的宁静。
对于这种醉后悟道境界的突然到来,诗人非常高兴,他感到自己已很久没有这种心境了,因然感慨再三。他很想让这种心境多持续些时候,怕自己过早地酒醒,又回到残酷的现实社会中来,被种种忧心的事所折磨,因然,他还得再喝上几杯。“对酒还自倾”,直喝到月上中天。他对酒狂歌,逍遥自得,久久地陶醉在无忧无虑的世界里。
这首诗深受陶渊明《饮酒》诗的影响,是“拟陶之作”,但又保持着李白自己的风格,写得“流丽酣畅”。不象陶渊明那样沉静、淡泊,只在沉醉的时刻,有些陶渊明的影子,等他一旦完全醒来,就又回复到豪放旷达的李白了。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奉诏入京,供奉翰林。由于他嫉恶如仇,很快受到排斥打击。他感到官场的黑暗污浊,常常以酒浇愁。然诗前人或认为是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李白居东鲁时的作品,或认为是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李白居安陆时所作。
河间多书人共知,未见紫岩方玉池。东坡老人上天去,流落人间君得之。
宝匣初开老光眩,相约君家与同看。麝煤霮䨴云满天,尺璧坚温玉微汗。
峨眉山高两苏出,自是斯文有秦汉。先生著书书满家,晚得穷愁坐城旦。
只今虿尾人争传,异时龟趺不须断。百年荣辱一梦馀,空与高人作奇玩。
安得大手揭阳君,为我铭此元宾研。
周也浑衰惫,奔波已不便。亲淹䃈上殡,食仰水中田。
借贷烦亲戚,饥寒罪岁年。低头搔白鬓,雪涕在青编。
忧患今如此,聪明不及前。私情吾自讼,公急众谁怜。
凋瘵应伤骨,劬劳不息肩。趋文弃田稚,随例劾庸钱。
违夺虚吾日,号呼彻上天。诛求家百世,政令月三迁。
简静高明度,更张小谅权。鸟安求茂木,鱼乐奔深渊。
流剽如为衅,搔惊孰任愆。申商疑实际,卓鲁似徒传。
青艾谁攻病,红葵他自妍。深居思俊德,分赞仗诸贤。
莫以威严恃,须知忧乐悬。厌儿求角黍,与俗话蒲鞭。
积雨殊滂矣,浮云亦黯然。致婴门限外,此意向谁宣。
空林无人行,下有百年墓。洒扫复何人,萧萧白杨树。
长忆秦溪马文璧,能诗能画最风流。酒酣落笔皆天趣,剪断巴江万里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