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石柱峰、吴蓉峰、莲花峰,均高耸峭拔。直刺青天,形如蓬荷。王琦在解释前两句诗时说:“诗意则谓黄山三十二峰曲口莲花,丹崖夹峙中,植立若柱然,其顶之圆平者如菡萏之未舒,其项之开放者,如关蓉之己秀。未尝专指三峰而言也”
诗人自叙曾游黄山,描写其高峻神秀,有神仙遗踪。 黄山的朱砂泉,自朱砂峰流来,酌饮甘芳可口,浴洗令人心境清廓。气爽体舒。自己来到黄山时,有仙乐呜奏,温处士整理仙车相迎。以后我还会时常来访问,踏着彩虹化成的石桥,拜访温处士。
诗人以丰宫的想像、生动的笔触描绘出黄山壮丽多姿的景象;点出众降、练玉处、丹沙井,使人获得非常亲切的美感。
诗人凭借他“伊者升绝顶”,游览黄山所得到的印象,根据所送的朋友的“处士”身份及其归居之地,驰骋想象和联想,运用有关的神话传说,创作出了这篇具右浪漫主义特色的作品。前八句正面写黄山,描写它高峡、秀丽,是神仙修炼之地,为写送温处士归山养真修造作为铺垫。 以下十四句从“送”字着笔,是全诗的主旨,中分数层;先写与温处士相遇;次写温处士是游五岳归来,归休黄山白鹅旧居,并希望他在归休之地得道成仙,以引渡自己;再次,“去去”四勺,是写同温处士分手时道剔的话,想象他在途中的经历和将要见到的景象;最后两句写他日相访,表达了诗人对温处士的感情。诗中表现出一种飘然欲仙的浪漫主义色彩。
根据裴斐编的《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李白五十四岁时。当时李白与魏万别后,游宣城(今属安徽省)、南陵(今属安徽省)、秋浦(今安徽省贵池县),并登黄山。在他的好友温处士将归黄山白鹅峰旧居时,李白将黄山美景描绘成此诗赠别。
湖边飞盖欲谁同,治行人思旧弱翁。行乐未饶溱水女,咏归应有舞雩童。
闽山影浸烟云动,沧海潮连浦溆空。欲识元侯疏凿意,君王勤俭正卑宫。
邈邈庆成标,峨峨浮云岭。峻盖十二岳,独秀阎浮境。
丹流环方基,瑶堂临峭顶。涧滋甘泉液,崖蔚芳芝颖。
翘翘羡化伦,眇眇陵岩正。肃拱望妙觉,呼吸晞龄永。
苟能夷冲心,所憩靡不净。万物可逍遥,何必栖形影。
勉寻大乘轨,练神超勇猛。
绿树横塘第几家。曲阑干外卓金车。渠侬独浣越溪纱。
浦口雨来虹断续,桥边人醉独横斜。棹歌声里采菱花。
文苑王杨旧有声,贤书新列两生名。怪来汉水珠光丽,为报高门玉树荣。
绿野共瞻鲐背庆,杏园并逐马蹄轻。泥金故是君家物,勋业还看奕世鸣。
直穷幽胜几人来,两壁齐云绣若堆。丹垩横空飞阁起,螭龙擎日梵宫回。
僧栖石罅头颅易,花散珠林眼界开。方外闲居为第一,扫烟时卧说经台。
拜奇得颠名,忧坠成噩梦。
百战归来辞玉勒,恋栈似闻长叹息。秋风一夜梦关山,身欲奋飞无羽翼。
当时神骏主人怜,破胡灭虏著先鞭。将军今入凌烟画,回首驰驱已十年。
自信死生犹可托,迎新弃旧人情薄。千金市骨果何人,终当饿死填沟壑。
捷足争誇后进材,英雄末路剧堪哀。识途足备沙场用,其奈世无管子才。
老马伏枥志千里,烈士暮年心未已。君未知马焉知人,风尘豪杰终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