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石柱峰、吴蓉峰、莲花峰,均高耸峭拔。直刺青天,形如蓬荷。王琦在解释前两句诗时说:“诗意则谓黄山三十二峰曲口莲花,丹崖夹峙中,植立若柱然,其顶之圆平者如菡萏之未舒,其项之开放者,如关蓉之己秀。未尝专指三峰而言也”
诗人自叙曾游黄山,描写其高峻神秀,有神仙遗踪。 黄山的朱砂泉,自朱砂峰流来,酌饮甘芳可口,浴洗令人心境清廓。气爽体舒。自己来到黄山时,有仙乐呜奏,温处士整理仙车相迎。以后我还会时常来访问,踏着彩虹化成的石桥,拜访温处士。
诗人以丰宫的想像、生动的笔触描绘出黄山壮丽多姿的景象;点出众降、练玉处、丹沙井,使人获得非常亲切的美感。
诗人凭借他“伊者升绝顶”,游览黄山所得到的印象,根据所送的朋友的“处士”身份及其归居之地,驰骋想象和联想,运用有关的神话传说,创作出了这篇具右浪漫主义特色的作品。前八句正面写黄山,描写它高峡、秀丽,是神仙修炼之地,为写送温处士归山养真修造作为铺垫。 以下十四句从“送”字着笔,是全诗的主旨,中分数层;先写与温处士相遇;次写温处士是游五岳归来,归休黄山白鹅旧居,并希望他在归休之地得道成仙,以引渡自己;再次,“去去”四勺,是写同温处士分手时道剔的话,想象他在途中的经历和将要见到的景象;最后两句写他日相访,表达了诗人对温处士的感情。诗中表现出一种飘然欲仙的浪漫主义色彩。
根据裴斐编的《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李白五十四岁时。当时李白与魏万别后,游宣城(今属安徽省)、南陵(今属安徽省)、秋浦(今安徽省贵池县),并登黄山。在他的好友温处士将归黄山白鹅峰旧居时,李白将黄山美景描绘成此诗赠别。
荆棘林,大火聚。峭壁深坑,无栖泊处。直饶伊瞥转一机,转得身,通得步。
瑞岩未敢轻相许,何故凤栖不在梧桐树。
瘴重云封密,山高日出迟。岩腰樵径险,岭脊戍楼危。
乱树缠长棘,深林叫怪鸱。燐燐多鬼火,隐约夜阑时。
心期在何处,十载念存存。不住五溪流,超然无相前。
无相夫何如,有物为之先。举手见九华,回头看逝川。
梦中此何景,与我同自然。前朝谁地主,高人王季文。
昔为讲席地,今化梵林禅。天道有往复,邪正互相沿。
闻虞并骢马,指顾来开山。徘徊两书院,仍结心期缘。
黄堂有贤主,吴江诸席珍。双峰子柯子,同洗金沙泉。
一洗心体真,再洗天地新。何以天地新,熙穆如初春。
作诗矢心期,他时看浴云。
天台洞口祧开了。无奈刘郎老。多情何苦叹途穷,人与花枝都在暗尘中。
个人那日犹痴小。帘底秋波渺。别来几度见春风。
应是门前花落水流东。
少日居多隐遁情,微官犹喜得山城。腹中洞视浑无物,身外何因更有名。
忽忆放船苕水去,终期背郭草堂成。故乡一别三千里,看见池塘草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