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公亭位居安徽宣城城北,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在这里送别诗人范云。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谢朓、范云当年离别的地方犹如还在,诗人每次目睹这里的景物都不免生愁。“愁”字内涵很广,诗人思念古人而恨自己不能见到古人,度过每一天却觉得孤独,乃至由谢朓的才华、交游、遭遇,想到诗人自己的受谗遭妒,这些意思都可能蕴含其中。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两句紧承上联“离别”、“生愁”,写谢公亭的风景。由于“离别”,当年诗人欢聚的场面不见了,此地显得天旷山空,谢公亭上唯见一轮孤月,空山寂静,碧水长流。这两句写的是眼前令诗人“生愁”的寂寞。李白把他那种怀古人而不见的怅惘情绪涂抹在景物上,就使得这种寂寞而美好的环境,似乎仍在期待着久已离去的前代诗人,从而能够引起人们对于当年客散之前景况的遐想。这不仅是怀古,同时包含李白自己的生活感受。李白的诗,也经常为他生活中友人散去、盛会难再而深致惋惜,这表现了李白对于人间友情的珍视,并且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客散”两句似乎已经括尽古今了,但意犹未尽,接着两句“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不再用孤月、空山之类的景物来写“生愁”,而是描绘谢公亭春秋两季佳节良宵的景物。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池花映着春日自开自落,窗外修竹在静谧的秋夜中窣窣地发出清响,景物虽美,却没有知己为伴欣赏,越见寂寞孤独。这两句看上去似乎只是描写诗人眼前的风光,而由于上联已经交代了“客散”、“山空”,因此,这种秀丽的景色,也表现了诗人言外的寂寞,以及他面对谢公亭风光追思遐想,欲与古人神游的情态。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诗人在缅怀遐想中,似乎依稀看到了古人的风貌,沟通了古今的界限,乃至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这里所谓“一相接”,是由于心往神驰而与古人在精神上的契合,是写在精神上对于谢公旧游的追踪。这是一首缅怀谢朓的诗,但其中却表现了李白的精神性格。他的怀念,表现了他美好的精神追求,高超的志趣情怀。
李白的五律,具有近似于古体的特点。这,一方面体现在往往不受声律的约束,在体制上近古;而更主要地则是他的五律绝无初唐的浮艳气息,深情超迈而又自然秀丽。像这首《谢公亭》,从对仗声律上看,与唐代一般律诗并无多大区别,但从精神和情致上看,说它在唐代律诗中带点古意却是不错的。李白有意要矫正初唐律诗讲究词藻着意刻画的弊病,这首《谢公亭》就是信笔写去而不着力的。“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浑括地写出了谢公死后亭边的景象,并没有细致的描绘,但青天、明月、空山、碧水所构成的开阔而又带有寂寞意味的境界,却显得高远。至于诗的后四句,王夫之说得更为精辟:“五六不似怀古,乃以怀古。‘今古一相接’五字,尽古今人道不得。神理、意致、手腕,三绝也。”(《唐诗评选》)因为“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二句,写得悠远飘逸,看似描绘风光,而怀古的情思已包含在其中。“今古一相接”五字,一笔排除了古今在时间上的障碍,雄健无比。尤其是“一相接”三字,言外有谢公死后,别无他人,也就是“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的意思。这样就使得李白的怀念谢公,与一般人偶尔发一点思古的幽情区别开了,格外显得超远。像这种风神气概,就逼近古诗,而和一般的初唐律诗面貌迥异。
塞南塞北尽烽烟,胡骑纵横二十年。报道今秋须远徙,汉庭司马日行边。
草鞋正拟参方去,却喜金山有主人。北道未通怀里刺,东篱重理瓮头巾。
朱弦静谱当时曲,白社言寻昨日春。分卫偶来劳见讯,长官争似衲僧贫。
舟人热汗如雨翻,十日三过大夷滩。有身不为驱王事,孰使奔走于其间。
滩流湍急滩石顿,屹上知苦真难下。惊疾舟师戒之哉,远道之人胡为来。
过兹险恶途,茫然心悲哀。吁嗟大夷及小夷,吼如猛兽胡为之。
安得凿山五千仞,划汝凶顽为坦夷。吾家有溪名温塘,不冲不激且平常。
任汝两夷自为险,不用拂枕归吾乡。
丈夫高步隘九州,回合万里穷荒陬。惊才巨笔摩天游,手劈造化挟雕锼。
君家兄弟驰骅骝,吐气直作长黄虬。万言射策登螭头,至尊含笑回青眸。
伯仲才名孰与俦,载赓苹鹿声呦呦。鸿文丽藻扬高秋,青蝇白璧纷杂揉。
歘忽变幻生疮疣,关门一去路阻修。云山矗矗骑青牛,黄沙白草风飕飕。
只身弹铗空蒯缑,振笔往往鸣铿球。献赋屡荷君王褒,天星回环动行辀。
春明丽景还皇州,遥望故乡郁夷犹。飘然一舸轻浮沤,把钓欲拂珊瑚钩。
君家向住东海头,桃源碧树春油油。尚湖绿水扬清讴,吾谷丹枫万树稠。
湖光掩映清且幽,投竿唼唼群鱼游。洪涛蜿蜒横吞舟,弱纶香饵垂中流。
一朝引出如山丘,钓鳌壮志乐可酬。江头鲈鲙思悠悠,芹芽正暖蒲稗抽。
金盘飞雪倾庶羞,载酒烹鲜明月洲。还家之乐良独优,肯学严陵五月披羊裘。
欲剪巫山一段云,幻空玉女散纷纷。随风吹到波心去,红晖鱼鳞绿绉纹。
清溪一渔人,岂是披裘客。悄然倚孤舟,倒影寒潭碧。
终日求鱼鱼不得,笑他用拙钩何直。心已灰,头半白,达观肯被一丝牵,何不将竿尽抛掷。
